“五一”假期,杭州标志性演出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5月2日单日连演22场,刷新由宋城演艺自己创造的全球大型旅游演出单日演出场次、接待观众人数纪录;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日均12万人前来游玩体验,省外游客占比超80%;舞剧《长恨歌》加演至每晚4场,成为游客来陕西必看旅游演艺……
5月6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五一”假期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显示,全国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票房收入6.85亿元,同比增长9.08%;观众人数558.43万,同比增长6.11%。
在各大景区,具有地域特色的沉浸式旅游演艺项目丰富了游客的文化体验;购物中心、商业街区、文化广场、产业园区、文博场馆等城市空间被演出内容有效填充,吸引市民和游客从“看景”到“入景”。这种不同于传统剧场的新型观演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旅游的新鲜感。
时间再往前推,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中,根据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和调研测算,2024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48.84万场,同比增长10.85%;票房收入579.54亿元,同比增长15.37%;观众人数17618.16万人次,同比增长2.95%。其中旅游演艺演出场次18.93万场,票房收入163.89亿元,观众人数8542.23万人次,大中型旅游演艺项目数量同比上升16%,显示出旅游演艺行业在扩大市场规模和提升观众参与度方面的成效。
旅游演艺因其沉浸式、强互动、重体验、高科技等特征,契合了游客场景化消费的新需求,正成为业界眼中文旅融合发展的“黄金赛道”“景区标配”;对游客而言,其也成为快速了解一个地方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本版分享部分今年上新的旅游演艺项目,以飨读者。
《月映武夷》有世界单体最大的室内水幕舞台
本报记者 黄国勇
“五一”假期,大型文旅山水史诗《月映武夷》在福建省武夷山市首演,并开启常态化驻场演出。演出以宋代美学为基调,融合非遗元素与现代科技,为观众献上一场跨越千年的视听盛宴。
“太震撼了!武夷山不仅山美、水美,文化也这么美。”“找了三圈都找不到哪儿是舞台边缘哪儿是观众席。”“看完直接想穿越回古代修仙。”这是观众看完《月映武夷》后的感受。
《月映武夷》演出现场 剧组供图
《月映武夷》的主角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其在武夷山“琴书五十载”,留下了许多文化印记。演出以四重维度解构朱子文化,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激活历史记忆,通过“月映万川”“鉴天”“叩山”“家礼”“悟心”“万川归一”等篇章,运用舞蹈等表演艺术叠加视觉影像、舞台装置等科技手段,全新演绎朱熹的人生历程。
在人物塑造上,朱熹的服饰、冠帽及妆容严格依据宋代典籍复原,追求历史真实感。朱子家礼的演出场景中,祠堂的暖光、文公菜的香气等细节被生动呈现,描绘出宋代家庭的生活状态。剧中还融入大量的宋画元素,使整场演出有如画卷,在观众眼前缓缓铺陈,穿插出现的茶文化、建盏文化、建本文化、家礼文化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元素,深度展现出八闽文化与武夷山水的魅力。
“传统从未远离,它只是等待被重新发明。”《月映武夷》总制作人萨迦多吉表示,《月映武夷》并非技术堆砌,而是以朱熹理学思想与宋代风雅为底色,通过沉浸式叙事阐述朱子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感知、可体验、可传播,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
《月映武夷》让观众最为难忘的便是舞台呈现。该剧剧场位于武夷山核心景区,这是一座以天人合一的理念打造的立体化、沉浸式室内剧场。超宽画幅智能水舞台区域约2500平方米,由全水沉浸升降机械舞台构成。整个舞台水量将近1万立方米,能在一秒之内实现水舞台与干舞台的无缝切换。朱熹在雨幕中叩山问道,悟天地后的狂喜情境;古琴声起,水幕随之变幻出的涟漪形态;鼓点阵阵,机械舞台掀起层层水雾,配合空中威亚技术,营造出演员踏浪而行的效果……这些都是水舞台的功劳。
据悉,整个演出舞台跨度约67米,纵深约50米,投影面积2400平方米,相当于4个高规格的IMAX电影屏幕,通过超宽幅高清影像与3D裸眼透视视效的协同演绎,营造270度全景式视觉奇观。
“人眼包括余光在内的视觉范围大约为120度,舞台构建的270度全景视角可完全覆盖视觉区域,让观众更有沉浸感。”该剧舞美总设计郭昕说。
据悉,该舞台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面积最大的室内高科技多媒体沉浸式水舞台,通过全电脑机械舞台的精密连接,机械、水幕、数控、光影精妙互动,重构水墨丹青的东方美学意境。
5月1日,世界纪录认证机构现场认证该剧场为“世界单体最大的室内水幕舞台”。认证官马克西姆在观看《月映武夷》后说:“这场演出在视觉上引人入胜,结合演员的表演、灯光和数字布景,水舞台的加入既生动又增添了一丝神秘感,将朱子文化很好地呈现出来,让我有更大的兴趣探索中国文化。”
演出在虚实交织的场景中展开叙事。全息投影的白鹭掠过波光粼粼的水幕,采茶女的山歌与水舞台的潺潺音效相融合;建盏烧制技艺通过AR特效具象化呈现,窑火与水幕交相辉映,非遗技艺在科技赋能下焕发新生;终章则以万盏明灯点亮全场,水幕化作巨型画布,描绘出当代武夷山的繁荣盛景。
“《月映武夷》是一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实验,通过技术赋能与文化解构,让沉睡的地域文化符号重获传播生命力。”福建武夷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彬总结。
《花开靖港》热闹了千年古镇
本报记者 张玲 文/图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的靖港古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誉为“漂浮在湘江上的千年古镇”。近段时间,这座古镇因一台演出热闹起来。
4月初,由湖南华夏投资集团策划、北京舞维视界打造的全域浸水漫游超感演艺《花开靖港》夜间主秀与游客见面。演出采取“日享+夜游”双线并行的方式,日间演艺以百载古靖港文化内涵为核心,清风雅韵的水上婚礼、革命家庭的红色传承、湘韵戏影的沩水袖舞、百年风云的八元大堂……与夜间的家国主剧形成叙事闭环,让游客“入园”即“入戏”。
《花开靖港》演出现场
其中,夜间主秀以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为历史背景,将长沙城的历史创伤与靖港古镇的庇护精神交织成剧,围绕“一座古镇、一团烟火、一群赤子、一份赤诚”的线索,将靖港的民俗文化、戏曲文化、水运文化、商贸文化与现代科技融为一体,为游客呈现一幅“老长沙清明上河图”,赞颂了靖港儿女守存根脉的湖湘精神与家国情怀。
演出塑造了商贾虢堂主、梨园凤老板、宏泰巧姑娘等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小人物视角切入宏大叙事,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触摸湖湘精神的筋骨。“我们巧妙地将靖港油纸花伞、沩水袖舞、埃山棍法等地方非遗元素融入剧情,让历史叙事兼具民俗美学的鲜活质感。”导演李娜介绍。
科技赋能艺术在《花开靖港》中也得到充分体现。演出打破传统剧场边界,以“一水伴街”的户外实景为舞台,通过两条观演动线、移动式观众席与全景声场,构建出多维演出空间。观众在游船中随剧情穿梭于江岸,虚实交错的场景营造出电影蒙太奇般的效果。演出中,威亚特技的使用再现了千帆进港的盛景,多媒体交互装置则让观众触碰到历史尘埃中的温度,使人们在感官震撼中完成与1938年的跨时空对话。
《花开靖港》一经推出,便为景区带来大量客流。“五一”假期,靖港古镇共接待游客13.4万人次,夜间主秀演出一票难求。为满足观众需求,5月2日起,《花开靖港》紧急加演,从每晚一场增至两场。一位来自湖南长沙岳麓区的观众甚至一个月内8刷该演出。
网友“红豆薏米粥00”评价该演出:“大雨滂沱中,《花开靖港》的演员依然全情投入演出,这份敬业精神令人动容。”网友“Melody”评论:“演出结束,工作人员打着伞把我和娃送到安全处,太贴心了。”
主秀结束后,游客在漫天焰火中穿过舞台连接江面的浮桥走入对岸街区,不仅延长了游园时间,也拉动了景区的综合消费,为景区业态持续赋能。湖南华夏投资集团营销品牌总经理苏军介绍,《花开靖港》还与景区商业进行了有机联动,剧中的小钵子甜酒、木雕面具等演出道具直接取材于古镇商铺,观演后游客常因剧情触动而主动消费,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保卫延安》让人热血沸腾
本报记者 秦毅
游客手持长矛大刀、肩挎仿制步枪与演员并肩作战……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陕西省延安市金延安景区推出的大型红色沉浸式情景剧《保卫延安》,让景区化作硝烟战场,为游客提供了一回身临其境接受炮火的洗礼、沉浸式感受革命岁月的机会。
“在革命圣地延安,穿上当年的服装,拿上长枪大刀,亲历战斗和生产,可以说圆了一个战士梦,让人热血沸腾。”西安游客姜女士说。
“体验活动太火了,我都没有抢上道具,光是在后面跟着大家一起跑,听着冲锋的号角声和爆炸声,就已经深深感受到革命胜利成果来之不易了。”游客孙宜轩说。
《保卫延安》演出现场 任龙 供图
情景剧《保卫延安》融合冲锋号、秧歌、爆破等元素,以一场全景式、沉浸式演出展现了1943年陕甘宁边区军民的战斗、生活状态。近6000平方米的实景战场,1:1复刻安澜门、教堂、新华书店等老延安城七大历史场景,将整个金延安南街文化街区转化为大型动态舞台,实现游客动线与剧情推进的深度耦合。
现场,热血激昂的动员讲话、严肃认真的大练兵、紧张急促的急行军、勇往直前的胜利冲锋、荣耀温情的表彰大会……每一幕都细节拉满、极具感染力,让参与者深刻体会到,在重走红色之路的过程中,没有观众,只有战友。
演出还开发出“角色扮演+任务驱动”教育模块,打造行走的思政实践课。目前已累计开展青少年红色研学活动和红色培训体验30余场,覆盖3万余人次,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景区与多家旅行社和红色研学机构合作,结合演出进行现场教学,拓宽了红色研学的路径。
在《保卫延安》的带动下,“五一”假期,金延安景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0.97%,收入同比增长100.06%,还带动了当地住宿、餐饮等消费。
“《保卫延安》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印证了沉浸式红色主题旅游演艺项目的市场潜力。”陕西旅游集团延安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社交平台上,游客争相晒出自己的“穿越”瞬间,相关话题阅读量持续飙升。
目前,《保卫延安》已进入常态化演出阶段,每日两场,并根据游客需求增加场次。未来,景区将继续深挖延安红色文化的内涵,创新演出形式与内容,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
图片新闻
看渔夫撒网、少女采桑,身穿巴人服饰与巴山土家儿女在桃溪谷欢歌共舞……这是今年清明节和“五一”假期,四川省达州市巴山大峡谷景区创新推出的沉浸式实景互动演艺《祈福巴山 万物共生》的现场。
巴山大峡谷所在的宣汉县是四川唯一的土家族聚居地,也是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景区跳出传统观光模式,不断丰富游览内容,升级游客体验。整场互动演艺以山水为背景,360度环绕式实景舞台打破了隔岸观演的距离感,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性,把巴文化的精髓从文化场馆搬到了山水间,为游客带来一场“人在戏中游、景在心中走”的文化盛宴。
据悉,清明和“五一”假期,该实景演艺为巴山大峡谷景区引入游客15.5万人次,同比增长15%。
图为《祈福巴山 万物共生》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付远书/文 巴山大峡谷景区供图
5月,大型行进情浸式旅游演艺《如梦大同》在山西大同古城亮相,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将大同千年文脉转化为沉浸式体验。
《如梦大同》以北魏为背景,通过“本无”和“阿同”两个小人物的命运,串联起一段扣人心弦的历史叙事。剧中还穿插了花木兰、佘太君、王昭君等来自不同时空的人物故事呼应主题。该剧采取“4+1”的空间叙事模式,观众在4个不同空间体验70%的差异化剧情,最终于第五空间会聚,与相同的历史主题共振相拥。这种“行进式双向奔赴”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解构,更以创新的叙事逻辑重构了观演关系。
有游客分享自己的观演感受:“观看和互动效果很好,有笑有泪特别有氛围。在一个情节中,饰演将士的演员向观众高喊‘快走,敌人就要攻上来了’,观众十分投入地配合行动,还有人回应‘我们先走了,你要顶住’。”
图为《如梦大同》演出现场。
本报记者 朱萌/文 剧组供图
编辑 | 李宙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