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良粉店在我们村供销社一排门面的右边第一间,旁边分别是百货店、烟酒店、杂货收购店、五金店,都由供销社经营。粉店面积约有30多平方米,摆有六七张八仙桌,每张桌子配四张长条凳。桌子上面都摆着一个竹子做的筷子筒,一碗细盐和一碗磨成粉状的干辣椒。
上个世纪60~80年代,古良粉店是我们村唯一能吃到热乎食品的店铺,粉店只卖一种餐食——汤粉。将米粉放到烧开的滚水里烫一下,再加入切好的半肥瘦猪肉片,浇上猪骨头汤,撒上一撮葱花或者放点拍碎的蒜泥,一碗汤粉便大功告成。
打理粉店的是“海石阿婆”,是当年村里一位名叫海石的人早年间从东南亚带回来的妻子。由于离开家乡多年,阿婆自己叫什么名字、娘家在哪里都不记得了,却会用本地话和村民交流。她做的汤粉味道一绝,方圆十几里内负有盛名,不少人步行一两个小时到古良圩来,为的就是能吃上一碗阿婆做的汤粉。村里人都非常尊重这位慈眉善目、轻声细语的阿婆,敬重的是她这个人,更是她这冠绝一方的手艺。
汤粉的制作工艺并不复杂,之所以成为美味,完全是因为海石阿婆的用心。制作米粉的原料要选放了一年的陈年大米,这样才能确保米粉柔韧爽滑;用石磨把用山泉水泡了一夜的大米磨成浆,放到柴火灶上蒸成薄如蝉翼的粉皮,再将粉皮切成条状,切一份煮一碗,这样煮出来的米粉新鲜爽口,米香浓郁。最关键的是那锅汤,精心挑选上等的土猪筒骨,连续熬制几个小时,十几米开外就闻到香味,喝到嘴里更是鲜美无比——汤粉之所以叫汤粉,其灵魂全在这一碗汤里。
隔着一条小河,粉店的对面就是我读书的小学。每天上到第三四节课,大家的肚子都开始咕噜噜叫起来,往往就在这时,便有一阵风从粉店的方向吹来,一股肉香便在教室里弥漫,同学们面面相觑,目光齐唰唰地转向窗外。尽管那时一碗肉汤粉只卖五分钱,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能吃上一碗阿婆做的汤粉,除了胃口得到满足,连面子都显得光鲜起来。
后来我到公社读书,其后又有机会到了县城,发现几乎每个集镇都有类似古良粉店这样一家国营粉店,规模大一些的就叫饮食店,经营品种扩大到包子、馒头、油条、豆浆,相对丰富。这些粉店或者饮食店制作汤粉的工艺、配料大同小异,味道也都很好,是当地人心心念念的美食胜地。
可能是海石阿婆年纪大了的原因,古良粉店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关门停业了。本以为我们村这享誉四里八乡的汤粉招牌会就此沉寂,可没过多久,在古良粉店旧址的斜对面,有一家个体粉店开业了。这家店的汤粉选料精、份量足,味道也非常不错,加上老板娘待客热情,很快就把生意做得红经火火,比当年的古良粉店还兴旺。每次回到老家,我都要先去他家吃上一碗汤粉才心满意足。
当下,在广西的城市乡村,各种粉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各种类型的米粉琳琅满目,有的甚至还火到国外。而在我的家乡都安,卖得最火的还是汤粉。再简陋的店铺,甚至是露天的摊点,只要有汤粉卖,就不会担心没有生意做,因为在这里可以找到回忆,找到温暖。
作者:韦俊平
编辑:黄浩刚
审核:李可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