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安碑林新馆
陈根远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24日第 06 版)
图为西安碑林新馆一角。
陈根远供图
丰碑如林,翰香远溢;佛道造像,庄严清虚;墓虎村牛,威猛驯良——这里,就是被称为翰海奇观、雕塑宝库的西安碑林。
从2017年起,陕西省开启碑林北扩工程,力图改善碑林参观条件,让许多深锁库房未能展出的碑刻珍品可公开展出。历经8年努力,今年5月12日,碑林北扩工程竣工,这是1103年西安碑林迁至现址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扩建。
西安碑林新馆为一座地上一层、地下二层的大型清水混凝土建筑,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院士团队设计规划。主体建筑设计既突出历史文化,又融入现代时尚,注重体现碑林与孔庙、明城墙等文脉的整体性。新馆展陈面积较原先增加3倍,许多名碑独占一厅。过去,即使唐代颜真卿、柳公权书丹名碑也只能“睡大通铺”,如今,这些名碑都住上了“豪华单间”,使其艺术魅力充分彰显。
碑林新馆建成,博物馆拿出许多压箱底的国之重宝。
《马璘残碑》又名《马璘新庙碑》,唐大历十四年(779年)六月书,撰文者为程浩,书额者是唐隶名家韩择木长子韩秀实。71岁的吏部尚书颜真卿为刚过世的唐代“中兴猛将”扶风郡王马璘的家庙立《马璘新庙碑》,他举荐自己老部下韩择木的长子、49岁的韩秀实用隶书书写碑额“唐故尚书左仆射知省事扶风王赠司徒马璘庙碑”20字,以示对晚辈书艺的肯定与提携。是碑著录首见欧阳修《集古录》,后湮没无闻。直至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石碑出土于西安藩署,已残损为五石,存400余字,1947年被移存至西安碑林。因为碑林北扩拆迁卸下,秘藏文物库房,此次为首次公开亮相。
不仅如此,近年出土的柳公权书丹《杨承和神道碑》《严公贶墓志》得以在西安碑林盛大展出,令人深感欣慰。当初两品柳书碑版出土,我得到消息后,强烈呼吁拨交西安碑林展出,如今梦想成真。
《杨承和神道碑》于2021年3月在西安市枣园北路一处建筑工地被发现,连夜入藏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撰文者为唐代宰相王起,书者为柳公权。唐开成四年(839年)立。杨承和是活跃在唐敬宗、文宗时期的大宦官,曾担任枢密使,掌管机要,封上柱国弘农郡开国侯。他在唐敬宗被暗杀后,与梁守谦、王守澄、裴度等人共同拥立江王李涵即位,即唐文宗。后失势,被流放岭南,最终于835年被下令自杀。所幸碑文记载“开成元年(836年)正月九日特降明敕,洗雪无辜,复官爵,许归葬”,3年后神道碑立。在晚唐战乱中,此碑就已经被扑倒而埋入地下,故宋代诸多金石著作无一记载。碑面完好如新,柳书干练锐利、匀和瘦劲。西安碑林藏有公元822年杨承和为他的前辈大宦官梁守谦所立大碑《邠国公梁守谦功德铭并序》。有意思的是,碑第二行“右神策军护军都尉副使、右街功德副使、云麾将军,右监门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弘农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五百户杨承和撰并书”,独独“杨承和”三字被挖去,想是835年杨承和自杀,其名被从碑上抹去。
西安碑林新馆落成,名品光彩夺目,灿若星河。来吧,朋友!西安碑林欢迎你!
(作者为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