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过可乐,可曾吃过可乐猪?
可乐猪并不是喝可乐长大的猪,它是赫章县可乐乡本地土猪品种,因种源产地就在赫章可乐,又与可乐遗址出土的汉代“陶猪”相似而得名。
近年来,赫章县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以全产业链思维深耕可乐猪特色产业,从生态养殖到精深加工,从非遗技艺传承到品牌营销创新,让“土猪”华丽变身为“金猪”,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富民新路径。
养殖赋能: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激活增收“动力源”
夏日清晨,赫章县可乐乡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在可乐猪原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张健国手持饲料桶,穿梭于宽敞明亮的猪舍之间,身后一群皮毛油亮的可乐猪欢快地跟随着,发出此起彼伏的哼鸣声。
“这批250多头育肥猪刚出栏就被预订一空,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张健国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作为当地养殖行业的“领头雁”,他不仅为80多户农户免费提供200余头优质仔猪,更以高于市场价每斤2元的价格进行保底回收,有力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超80万元。
赫章县可乐乡丰收村村民李吉荣便是其中的直接受益者。
“以前靠种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每年领养四五头可乐猪,一年净增收入一万四五千元,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李吉荣掰着手指算起增收账。
如今,可乐乡已培育出13户规模养殖户,年出栏纯种可乐猪5280余头,年产值突破2180万元。2025年,150万元直补资金如“及时雨”般精准滴灌1011户农户,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让越来越多的农户搭上了产业致富的“快车”。
加工升级:非遗技艺焕新彩,打造产业“新引擎”
走进赫章县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生产车间,腊肉熏烤的醇香与柏木清香交织弥漫,令人垂涎欲滴。
包装车间内,工人身着整洁的工作服,熟练地将腌制好的可乐猪腊肉、香肠进行真空封装,随后装进贴上印有“贵州老字号”标识的袋子。这些承载着传统工艺与现代品质的特色产品,即将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千家万户的餐桌。
自成立之初的年收入仅70余万元,到如今实现跨越式增长,赫章县农特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凭借创新发展与产业深耕,年盈利收入规模已达到1800万元,书写了从“起步探索”到“规模突破”的华丽转型篇章。
目前,公司吸纳了22名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月收入超5000元,让当地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有岗位、增收有渠道”。
2025年,公司延续良好发展势头,截至目前已实现创收500余万元,产品更是远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我们坚持传承传统工艺,同时积极引入现代食品加工技术,让非遗技艺真正‘活’在生产线上。”公司负责人常玉介绍道。凭借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创新传承,该公司生产的可乐猪腊肉、香肠等产品,成功打造了赫章特色农产品“走出去”的闪亮名片。
品质筑基:高山生态育良种,筑牢发展“压舱石”
海拔1600到2200米的高寒山区,空气清新、植被丰富,为可乐猪生长提供了天然“氧吧”。
这里的可乐猪采用“放牧+补饲+圈养”的传统养殖模式,白天在山间自由觅食野菜、野果,傍晚归来后再辅以洋芋、杂粮等精心配制的饲料。充足的运动、天然的食材和较长的生长周期,造就了可乐猪肉质鲜嫩、肥而不腻、营养丰富的独特品质,使其在市场上备受青睐。
目前,赫章全县已有1.8万余农户投身可乐猪养殖产业,形成了规模化、标准化的养殖格局。2024年末,全县可乐猪存栏量达8.65万头,出栏量9.18万头,实现年产值2.1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之一。
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赫章县多年来对生态养殖的坚守和对品质的严格把控,更是当地群众辛勤付出的成果。
“我们将以‘产学研融合、全链条建标、生态化布局’为战略,推动可乐猪产业实现迭代升级。”赫章县农业农村局高级畜牧师尹秀梅满怀信心地介绍。
未来,赫章县将以“产学研融合、全链条建标、生态化布局”三位一体模式,推动可乐猪产业升级。通过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保种育种,依托国家级可乐猪重点研发课题成果构建全流程标准体系,并整合多方资源打造集研发、养殖、加工、营销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全力推动可乐猪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从山间牧场到城市餐桌,从传统养殖到现代产业,赫章县正以可乐猪产业为纽带,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让特色资源释放出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全产业链发展的新征程上,赫章可乐猪产业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为这片古老而美丽的土地带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星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