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将至,粽子飘香。在武义县泉溪镇车苏村茶亭自然村,张喜国、胡慧芬夫妇坚守着传统工艺,用纯手工制作的“灰汤粽”唤醒了许多人童年的端午记忆。这一承载着几代人情感的美食,不仅在当地广受欢迎,也吸引了外地食客。
“灰汤粽”是武义人端午节的标志性美食,但因其制作工艺繁琐,如今已鲜少有人坚持手工制作。张喜国夫妇是这一传统手艺的守护者。胡慧芬从小看着母亲和奶奶制作灰汤粽,10多岁便学会了整套流程。“以前只是自家吃或送亲戚,没想到现在能靠它谋生。”她感慨道。 随着市场需求增加,夫妇俩将家庭手艺转变为小规模生产,每年端午前夕便进入最忙碌的时节,家中粽香弥漫,订单不断。
“灰汤粽”的灵魂在于“灰汤”——用稻草或豆荚秆烧成灰,过滤出深褐色碱水,浸泡糯米一夜。胡慧芬介绍,糯米还需与栀子花果汁混合,染成金黄色,再用龙须草包裹。馅料则以豆沙、红糖、白糖和炒熟的糯米粉为主,揉成团后裹入粽叶,经土灶慢煮数小时,再焖制两三个钟头。这样制成的粽子色泽金黄、清香扑鼻,口感软糯却不失韧劲,且因灰汤中的天然碱成分,兼具助消化、耐保存的特点,常温下可存放四五日不变质。
尽管传统灰汤粽广受青睐,张喜国夫妇也根据顾客反馈不断调整产品。他们发现,不少外地人偏爱“淡粽”——无馅粽子蘸糖食用,于是增加了淡粽、肉粽和蛋黄粽等品种。然而,纯手工制作的产能有限,夫妇俩每天仅能产出200余个粽子,常供不应求。一位常客表示:“现在很难找到这么地道的灰汤粽了,你们要是再不扩大产量,这手艺怕是要失传了。
面对机械化生产的冲击,张喜国夫妇始终坚持手工制作。“每一道工序都不能省,否则味道就变了。”张喜国说。尽管产量有限,但他们更看重工艺的纯粹性。如今,他们的粽子不仅成为很多武义人端早餐桌的“标配”,更通过朋友圈和本地市场销往外地,甚至有人专程驱车前来购买。胡慧芬笑称:“没想到我们的粽子还能‘走出去’。”
色泽金黄,棕香四溢的灰汤粽,是一份对传统的坚守。张喜国夫妇用双手延续着传统记忆,也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美食的温度。谈及未来,夫妇俩希望子女能继承手艺,让“灰汤粽”的香味代代相传。“只要有人爱吃,我们就会一直做下去。”张喜国的话语中,满是对传统工艺的自豪与深情。(王东方)
下一篇:圭岗产好鱼 慢工出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