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茅台的股东大会上,张德芹讲了个小故事,说自己曾参加一个酒席,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爷子过生日。老人家特别开心,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能齐齐整整坐在一起,子女给他倒上一杯酒,说几句温情的话。那场面是挺暖的,孩子们也都很配合,按长幼顺序敬酒,气氛不算尴尬
但饭局结束后,有个年轻人悄悄对张德芹说,其实不是不想喝酒,而是受不了那一套“喝酒=尊重”的酒桌规矩。不是亲情、友情的表达,反倒像是比赛谁更会说场面话,都是在吹捧功名
仔细想想,这个话确实戳中年轻人的心声了
年轻人并非真的远离酒精。便利店冰柜里的精酿啤酒卖得火热,居家小聚时也常有人开瓶红酒助兴,甚至威士忌吧成了都市青年的新据点。这些消费现象说明,年轻人反感的从来不是酒本身,而是被异化的饮酒场景,当喝酒变成社交表演,当微醺的快感被功利性目的取代,再好的酒也喝不出滋味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传统,真正的好酒本该是情感的催化剂。老一辈人记忆里最香的,可能是年轻时和兄弟就着花生米喝的那瓶散白;而现在年轻人最享受的,或许是和闺蜜窝在沙发里边聊八卦边喝的起泡酒。酒没有变,变的只是喝酒的方式和目的
张德芹能点破这一点,说明他不是只盯着销量,而是真的在思考茅台未来要靠什么活下去。这一步,走得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