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19日,由河源市龙川县文广旅体局主办的2025年龙川县中国旅游日暨龙川非遗杂技展演活动在佗城镇学宫广场举行。活动以“乡村振兴 锦绣山河 古邑龙川 美好旅程”为主题,通过杂技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示、文旅资源推介以及农特色产品展销等,全方位、多层次展现出龙川跨越千年的深厚文化底蕴,全力擦亮“龙川杂技”文化名片,为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在18日上午的仪式现场,龙川县政府副县长邹树元表示,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客家文化绵延千年的精神原乡,除了有丰富的文旅资源,更有龙川杂技、客家山歌、猫头狮、马灯舞等6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代相传。龙川以中国旅游日为契机,将“古邑文脉”与“时代新声”交融,诚挚邀请八方宾朋游佗城、登霍山、品客家菜,感受龙川的山水之美、人文之韵、乡情之暖。
广东省杂技家协会专职副主席燕列松在致辞中表示,中国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已有3600多年历史,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杂技艺术不断突破创新,融入科技、舞蹈、戏剧、体育等多元元素,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龙川杂技作为中国杂技“大家庭”中一员,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宗旨,既传承了传统技艺的精髓,又打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精品节目。希望在中国旅游日通过杂技展演,向各地游客传递龙川的热情与活力,讲好龙川故事、广东故事、中国故事,共同推动杂技艺术繁荣发展。
仪式结束后,一场精彩绝伦的杂技专场演出正式开幕。深圳宝安区非遗表演团队、汕头杂技团、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三地杂技演员分别奉上《转碟》《晃管》《蹬鼓》《钻桶》《杆上倒立》等经典杂技节目。演员们或单脚旋转数十只瓷碟,或在晃动的圆管上稳如磐石,惊险动作引得观众屏气凝神,掌声雷动。
龙川县文广旅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为期两天的活动中,游客除了可以观看到精彩的杂技表演之外,现场还设置了龙川杂技互动教学点,专业杂技演员手把手教学,让参与者近距离感受杂技艺术的精妙。此外还通过实物道具、文字资料、老照片及多媒体展示,全方位呈现龙川杂技的历史文化。
本次活动深圳对口帮扶龙川工作队、深圳宝安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组织宝安区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及相关人员到龙川参演。记者在现场的展位留意到,一处糖画技艺吸引不少游客驻足观看,深圳市机关事务管理局驻佗城工作队队长刘强擅长传统糖画技艺,他将该技艺从深圳带到了龙川佗城并将其推向新维度。活动现场,他以铜勺为笔、糖浆为墨,通过拼塑、镂空等工艺,将龙凤、花鸟等意象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得到了不少游客和当地市民青睐。
另外,5月18日下午,主办方还举行“乡村振兴 锦绣山河 古邑龙川 美好旅程”龙川杂技座谈会,受邀嘉宾及杂技传承人围绕龙川杂技传承创新、文旅融合等内容进行交流,共话杂技新发展。
据了解,龙川杂技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民间群众基础,其内容丰富多元,表演风格刚柔并济,追求险中求稳、平中见奇,凭借出神入化的技艺赢得观众青睐,被誉为“南国艺坛一奇葩”,龙川也由此获得“杂技之乡”的美誉。
2007年,龙川杂技被列入河源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龙川杂技团与龙川山歌剧团合并,组建了龙川县唯一的国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龙川县杂技木偶山歌艺术团;2018年,龙川杂技成功入选广东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文、图 | 记者 吴奕镇 通讯员 谭少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