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之计在于晨
晨起后,是养生的“黄金时间”
喝水、如厕、吃早餐……
这些动作藏着哪些健康密码?
做对了健康长寿,做错了可能伤身
快拿小本本记下来
↓↓↓
01
晨起喝水
大多数人早上起床后都会喝一杯水。白开水、淡盐水、蜂蜜水……“晨起一杯水”到底应该怎么喝?专家介绍,晨起小口慢饮300ml温水可稀释血液、降低血栓风险,从而预防中风。
淡盐水:不推荐喝。根据居民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盐的摄入量已经远远超过了5克的限制,没有必要再额外补充盐。晨起喝淡盐水容易导致钠摄入超标,反而升高血压,加重肾脏负担。
蜂蜜水:蜂蜜中70%以上的成分是糖,饮用蜂蜜水会增加高血糖风险。对于一些特殊生理阶段的人群,或者本身胃肠道功能较弱人群来说,不推荐喝蜂蜜水;胃肠功能比较弱的老年人、1岁以内的小宝宝,也不建议喝蜂蜜水。
苏打水:苏打水呈弱碱性,晨起空腹状态不适合喝苏打水。
柠檬水:空腹喝柠檬水,可能会刺激胃部,不适宜胃溃疡患者。
02
晨起如厕
一天中有两个“黄金排便时间”:一是早上起床的“起立反射”,二是吃完早饭后的“胃结肠反射”。晨起肠蠕动活跃,喝水后更易产生便意,及时排便能减少毒素吸收,降低肠道炎症及肠癌风险。
排便时集中注意力,不干别的事情,专心排便。建议每次排便时间不超过10分钟。
需要注意的是,排便超过10分钟,久蹲易引发痔疮。此外,排便时不应过于用力,特别是老年人群,否则可能会出现脑血管破裂,甚至猝死等意外。
03
晨起进食
研究发现,8:00前吃完早饭,20:00前吃完晚饭,具有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9:00后吃早饭,21:00后吃晚饭,则与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有关。
对于上班、上学的人来说,早上时间紧张,有的人为了多睡一会儿,可能选择不吃早餐,或是到单位、学校后再吃早餐。这种做法会增加患胃病、胆结石的风险,还有可能造成肥胖和认知能力下降。
专家建议,从前一天的晚饭到第二天的早饭可间隔12个小时,其间不进食,但注意不要超过15个小时。一般来说,建议早餐安排在7:00~8:00,午餐安排在11:30~13:30,晚餐安排在17:00~19:00。可以根据摄入食物的种类和量判断间隔时间,记得别让自己饿太久哦~
以下视频来源于
央视一套
高质量早餐应含有4类食物:谷薯类、蔬菜水果、动物性食物、奶豆坚果。
谷薯类:如馒头、包子、面包、面条、花卷、八宝粥等,有条件可选红薯、燕麦、红豆等杂粮薯类等。
肉、蛋、奶、豆类:如牛奶、酸奶、鸡蛋、牛肉、鸡肉、鱼虾类,以及豆腐、豆干、豆制品等任选其一。
蔬菜类:早上时间紧,往往来不及炒菜,可搭配黄瓜、彩椒、生菜、西红柿等能够凉拌的蔬菜,也可水煮包菜后凉拌。
水果类:建议吃应季、本地的水果,比如春天吃草莓、樱桃,夏天吃瓜果类,秋天吃苹果、梨、葡萄,冬天吃柿子、山楂等。
04
早晨起床不宜过猛
人在睡觉时,大脑皮质处于休眠、抑制状态,各项生理功能维持着低速运转,代谢水平降低、心跳减慢、血压下降……刚睡醒时,这种“睡眠惯性”还会维持一小会儿,如果此时立马下床,容易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引发中风、猝死等意外。
赖床几分钟,可以减少心绞痛、中风等突发病的发生。刚睡醒时,睁开眼在床上躺30秒,起来后坐30秒,坐到床边等30秒,然后再下床。
来源:《生活圈》、央视一套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