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张宿义酿酒技能大师工作室入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消息,让整个白酒行业为之一振。这个深耕传统酿造技艺的团队,用三十余年时间将师徒传承体系与现代科研手段熔铸成钢,在窖池与实验室之间架起了一座技术创新的桥梁。
张宿义带领团队走出了一条“老手艺 新科技”的突围之路。工作室成员在黄舣酿酒生态园调试工业机器人时发现,传统窖池的微生态环境与智能设备的适配度直接影响基酒品质。他们耗时三年研发出微压厌氧窖池密封技术,将窖泥微生物活性提升了17.3%。这项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团队在215篇学术论文中沉淀的理论基础,以及在158项专利中凝结的实践智慧。
工作室的26人核心团队如同精密齿轮,每个成员都承载着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制曲专家王师傅至今保留着手工踩曲的习惯,他说:“机械制曲能保证产量,但只有赤脚感知温度湿度,才能做出带‘活气’的曲块。”这种对传统工艺的坚守,与团队在工业仿真、大数据分析等领域的开拓形成奇妙平衡。
在泸州老窖黄舣基地的品酒实训室里,新晋省级评委小李正通过气相色谱仪分析酒体成分。他身后的墙面上,贴着工作室独创的“感官评价数字化对照表”——将品酒师的主观感受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指标。这种传统技艺与科学方法的碰撞,正是工作室“传帮带”体系的缩影。
团队设计的“航计划”人才培养系统已培育出31位国家级白酒评委,这些专家既能精准辨别0.01%的呈味物质差异,又能操作自动化生产线。在最近举行的全国品酒师大赛中,工作室培养的选手包揽前三名,其获奖作品的数据图谱与老师傅的经验判断高度吻合。
走进泸州老窖的智能酿造车间,机械臂正以毫米级精度进行上甑操作。安装在甑桶边缘的传感器实时监测蒸汽穿透力,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传输到中央控制系统,与三十年前手写的酿酒笔记形成跨时空对话。工作室研发的酿造环境微生态复刻技术,成功将百年老窖的微生物群落移植到新建窖池,使基酒优质品率提升22.6%。
这种技术革新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在2023年白酒质量抽检中,采用新工艺生产的批次产品,有害物质残留量同比下降43%。工作室参与制定的三项国家标准,正在重塑行业质量管控体系。他们开发的在线检测设备,能让酿酒师通过手机APP随时查看发酵进程,这项发明让偏远地区的酿酒作坊首次实现了全程质量追溯。
泸州老窖搭建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体系,如同培育技术种子的温室。三个国家级工作室分别聚焦传统工艺保护、智能制造研发和养生酒创新,形成技术攻关的“铁三角”。当张宿义团队在实验室调试第五代智能酿酒设备时,隔壁工作室的老师傅正在传授“听声辨温”的独门绝技——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能力,正在碰撞出中国白酒的未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