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河北邯郸5月17日讯(记者 刘美君)五月的河北邯郸峰峰矿区,“新青于蓝”基地的咖啡店飘出阵阵醇香。5月17日,在全国台联联合京津冀三地台联主办的“两岸一家亲 融合发展燕赵行”活动中,这间由台湾青年陈鈺淇主理的小店,成为两岸文化交融的生动课堂。京津冀高校的台湾学子们循着咖啡香推门而入,见证传统窑火与现代创意碰撞出的独特魅力。
“新青于蓝”基地创意咖啡店
推开咖啡店的木门,素白的磁州窑咖啡杯整齐陈列,杯身上蜿蜒的刻花纹路,诉说着千年窑火的传承。“第一次来响塘水镇,是为了做台湾小吃街项目。”陈鈺淇将刚煮好的手冲咖啡倒入磁州窑杯中,笑着回忆,“但真正让我留下来的,是这里的人,和比窑火更炽热的人情味。”在文化创意园区的热情邀约下,她毅然将创业版图从北京隆福寺迁至峰峰,把台湾咖啡文化的细腻与磁州窑的粗犷豪放,酿成了一杯别具匠心的“融合特饮”。
她感慨,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交通与经济红利,成为其事业的沃土:“从北京自驾或乘高铁,短时间即可抵达峰峰矿区。周边丰富的历史文化景点,吸引大批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游客,为店铺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
“新青于蓝”基地创意咖啡店
创业三年,这里早已成为她的“第二故乡”。“每一个咖啡滤杯的设计,都有当地匠人的智慧。”她轻轻转动手中的杯子,“孟老师手把手教我认识磁州窑的刻花技艺,文创园区为我们对接资源,就连店铺选址,都是大家一起跑遍街巷才定下的。”从创业补贴到场地支持,政策的温暖如同冬日热拿铁,滋养着小店的成长。
小店的经营之道,藏在“变”与“不变”的平衡里。不变的是台湾凤梨酥的香甜、手冲咖啡的醇厚,变的是随季节流转的创意特调:春日樱花冷萃、深秋桂香拿铁,搭配自制的意式披萨,让南北食客都能找到心头好。夜幕降临,咖啡杯换成鸡尾酒杯,爵士乐与窑火故事在灯光中交织,成为游客打卡的“网红地标”。“很多客人从山东、山西、河南、上海、杭州等专程跑来,就为了体验这份‘窑火咖啡’。” 陈鈺淇笑着说。
北京市台联书记袁海鹏了解咖啡店情况
吧台前,北京市台联书记袁海鹏手持磁州窑杯盛的台湾柠檬冬瓜茶,与陈鈺淇深入交流。“日咖夜酒模式市场反馈如何?”“两岸文化融合怎样更具新意?”一连串务实提问后,袁海鹏现场“支招”:建议联动京津冀高校举办两岸文创设计大赛,孵化更多融合产品;充分运用短视频平台发起话题,鼓励游客自发传播,并通过私域社群开展文化沙龙,将小店打造成两岸青年交流平台。他强调,“这不仅是商业项目,更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要让每一杯咖啡都成为文化对话的载体。”
在“新青于蓝”实践创新基地合影
临别时,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磁州窑杯碟上,泛起金色的光斑。陈鈺淇望着店内热闹的场景,坚定地说:“未来,我想把咖啡培训开到周边县市,让更多人学会用磁州窑杯冲泡世界风味。”这场藏在咖啡香里的相遇,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一个个温暖的瞬间——是政策扶持的温度,是文化碰撞的火花,更是两岸青年携手追梦的真挚情谊。而这,正是“两岸一家亲”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