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山间蜿蜒的步道上,背包客小陈对着突然出现的收费亭愣住了 —— 这座去年还能自由攀登的野山,如今被铁丝网围住,门票价格 50 元。这样的场景,正在中国广袤的自然景观中频繁上演。从传统景区到新晋网红打卡地,越来越多的青山绿水被圈起收费,引发公众对 “自然景观私有化” 的质疑与讨论。这一现象背后,交织着生态保护、经济利益与公共权益的复杂博弈。
收费困局:从保护到逐利的失衡
自然景观收费并非全无道理。以九寨沟为例,作为世界自然遗产,景区实行 “限流 + 高门票” 政策(旺季门票 190 元,观光车 90 元),通过控制每日游客量在 2.2 万人次以内,有效避免了过度踩踏对钙化池、原始森林的破坏。门票收入的 30% 被专项用于生态修复,如今景区内的箭竹海水质透明度达 18 米,比开放初期提升近一倍。然而,并非所有收费都基于科学管理。云南某网红草原景区,在未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仅用围栏圈起一片草场便收取 60 元门票,游客抱怨 “除了拍照,看不到任何服务”,景区却在半年内盈利超百万。这种 “圈地敛财” 的模式,将公共资源异化为牟利工具,严重损害公众利益。
更令人担忧的是 “次生收费” 乱象。陕西秦岭某山区,村民自发在进山路口设置关卡,以 “护林防火” 为由收取 20 元通行费;江西某古村周边,村民将无名小山围起,宣称 “山上有祖传观景台”,实则仅放置几块木板。这些未经审批的收费点,既无服务保障,又加剧游客与当地居民的矛盾,折射出自然景观管理的混乱。
争议焦点:公共资源的边界在哪里?
自然景观收费的核心争议,在于公共资源属性与市场化开发的冲突。山川河流本应是全民共享的自然馈赠,但在 “门票经济” 思维下,部分地方将其视为 “摇钱树”。黄山景区年门票收入超 5 亿元,却仍被批评 “服务设施老化”,门票资金去向成谜;而杭州西湖 2002 年取消门票后,通过周边餐饮、住宿、文创等产业带动消费,年旅游收入增长超 10 倍,证明免费开放同样能实现经济效益。这一正一反的案例,凸显出 “以保护之名,行牟利之实” 的矛盾。
对普通游客而言,收费带来的不仅是经济压力,更是体验的异化。驴友老周回忆:“过去登山是与自然对话,现在全程被围栏、缆车、商店包围,像逛露天商场。” 过度商业化不仅破坏景观原始美感,也让 “说走就走” 的旅行变得遥不可及 —— 一家三口游览某 5A 级景区,仅门票、观光车、索道等费用就超过千元,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周的开支。
破局之道:在保护与开放间寻找平衡
破解自然景观收费困局,需要跳出 “非收即免” 的二元思维。政府可借鉴美国国家公园模式,将景观划分为 “严格保护区”(如三江源,禁止商业开发)、“适度开放区”(如黄山,限制游客量并公示资金用途)和 “公共休闲区”(如城市郊野公园,免费开放),实现分类管理。浙江莫干山通过 “生态补偿基金” 机制,将民宿税收部分反哺山林保护,既发展经济又守住绿水青山,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此外,景区应打破对门票的依赖,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日本富士山景区免费开放,但通过售卖特色明信片、组织登山培训、开发温泉酒店等,年旅游收入超 2000 亿日元;成都大熊猫基地将门票收入投入科研,培育出全球领先的熊猫繁育技术,实现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这些案例证明,合理的商业开发能够与公共利益和谐共生。
站在山野间的收费亭前,我们或许该重新思考:自然景观究竟属于谁?答案不应是冰冷的围栏与价格标签,而应是兼顾保护与开放的智慧。当黄山的云雾不再被门票阻隔,当九寨沟的湖水映照更多笑脸,我们才能真正实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愿景 —— 让每一座青山,都成为全民共享的诗意栖居地。
上一篇:城市夜生活点燃“夜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