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组团式”医疗援藏实施以来,始终致力于将先进的医疗技术、管理经验和优质医疗资源引入西藏,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当地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30多年来,一批批卫生健康援藏干部人才远离家乡、攻坚克难,在雪域高原书写生命与健康的锦绣华章。我们将陆续推出【组团式医疗援藏结硕果】系列报道,展现医疗援藏风采,生动呈现医疗沙粒汇聚成西藏地区发展的磅礴之力。
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雪域高原,一场关乎生命的“战斗”悄然打响。仅两个月大的藏族小姑娘小珍(化名),被病魔“细菌性脑膜炎”无情侵袭。危急时刻,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科团队挺身而出,用精湛医术与坚定信念,为小珍点亮了生命的曙光。
援藏主任张瑾示范并指导本地医生进行穿刺注药操作
小珍持续发热4天,心急如焚的父母将她送到医院。检查结果令人揪心:炎症指标飙升,前囟饱满,通过脑脊液检查,确诊为“细菌性脑膜炎”。这是一种极为凶险的感染,在低收入国家,患者死亡率高达54%,即便有幸存活,也可能留下听力丧失、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慢性神经系统后遗症。经过2周治疗,病情不仅未得到有效控制,还出现了硬膜下积液的症状,小珍的生命危在旦夕。
为寻求一线生机,在家长的强烈意愿下,小珍转入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科。脑脊液检查显示,颅内感染依旧顽固。医生们迅速调整治疗方案,采用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这两种特殊使用级抗生素进行治疗。经过一个月的艰苦奋战,脑脊液化验结果终于大致正常,但头颅影像却给医护人员泼了一盆冷水——硬膜下积液毫无改善迹象。
“不能让孩子留下终身遗憾!”为降低后遗症发生的风险,在援藏主任张瑾的指导下,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科医师们做出大胆决定:首次为小珍进行硬膜下积液穿刺操作及药物注射。当穿刺液呈血性浑浊液,化验提示局部积脓时,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然而,医护团队没有退缩,他们凭借专业素养,一边精准操作,一边联合药物注射。9个日夜的坚守,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小珍的穿刺液逐渐转清亮,相关指标恢复正常,头颅影像学也显示硬膜下积液减少、密度减低。孩子终于恢复了健康。
治疗前后硬膜下积液性状对比
此次成功救治,不仅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也为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科团队积累了宝贵经验,科室人员成功掌握了这项关键操作技术。拉萨市人民医院儿科及PICU(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首都儿童医学中心“以院包科”的重点科室,未来将持续引进先进医疗技术和前沿治疗理念,加大本地医疗人才培养力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相信在雪域高原这片土地上,他们会为更多高原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带来更多生的希望与健康福祉!
供稿:医疗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