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品牌,续写多珍的时代传奇。
在位于平江县长寿镇的多珍香干酱干厂,记者看到,何光伟和徒弟们正在忙着熬制酱干卤料,一锅锅新鲜出炉的酱干色泽古雅、奇香四溢。
平江酱干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酱干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光伟是酱干制作技艺何家第十代传人。多珍酱干品牌曾是清代宫廷贡品,远销南洋,1915年作为湖南特产的代表之一参加美国旧金山第十三届世博会。
“一片酱干,让你品尝到300年前的味道。”一辈子琢磨着一片酱干的传承创新,何光伟向记者缓缓讲述着多珍酱干的荣光,与几代人的不灭梦想。
首创“酱干”
平江县是闻名遐迩的“酱干之乡”。康熙五十六年(1717),广东何氏族裔何谓千迁居长寿街,凭着一手祖传手艺打豆腐、做酱油、卤皮干,开始安家立业。
何谓千制作的豆腐细嫩爽滑,酱油汁酽香浓。特别是他卤的豆腐干,用新鲜豆腐切片,入盐后再用自家酱油卤制,后用新鲜肉汤焖煮,成品香味清醇、口感爽润,齿颊间泛起鸡豚鲜香。
“先祖何谓千这三样食品,工艺独特味道好,真材实料放得心,市民十分喜爱。”何光伟说,时人称赞他这一手艺为“谓千三绝”。
当时市面上还没人做这种皮干,何谓千的手艺是独创。豆腐、酱油都有名字,就这种皮干还没名字。何谓千思忖后,便将自己的酱卤的皮干取名为“酱干”,从此开创了“酱干”这一名称和产品。
据《平江县志》记载,康熙五十九年(1720),偏沅巡抚受命置办特色贡品,巡抚听闻长寿街酱干有名,就纳入采办名目。后经湖广督学进献给康熙,康熙食后龙颜大悦,并令湖南岁时传送,谓千酱干第一次成为宫廷贡品。
雍正九年(1731),皇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来平江逗留长寿街,品尝谓千酱干后盛赞其美味。弘历继位后着令湖南继续传送,谓千酱干再次成为宫廷贡品。
谓千酱干的名声越来越大,其制作手艺也在不断精进。清道光年间,何谓千的第四代孙何寿春摸索出“游浆豆腐”技艺,更好地保留了豆蛋白营养成分。经过几代人的传承,何寿春在长寿街码头附近创立了商号——寿春堂。
问中医、看《本草》、访野老,经过几年研究、反复试验,他和儿子研究了几套不同用途的植物香料配比方案,设计了十多道工序,重新制作了压榨、成型、卤制、烘烤、搅拌等工具,共同研制发明了“五香酱干”——包含了豆香、酱香、烤香、芝麻香、鸡肉香,他们为此特意命名为“多珍酱干”,首创了“多珍”品牌。
多珍酱干。
何光伟在制作多珍酱干。
驰名中外
“祖父将多珍酱干制作过程的选材配料、秘方配比、温度湿度、时间火候、工具工序等,总结成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艺技法,留予子孙,世代秘传。”何光伟说,祖父希望这一技艺长久不衰,后又制定了多珍家训,训诫子孙“习艺惟精、经商惟诚、扶弱惟善、做人惟真”,并嘱咐后人“食乃人之命,我尝无碍,方可予人”。
“正是因有祖训在,长寿街何家十几代人做酱干食品几百年无一例伤人、误人事故。”何光伟说。
何寿春设立了商号“多珍坊”,何家酱干都统一使用印有“多珍”字样并加盖了多珍印戳的皮纸包装。随着商人和船工往来带货,多珍酱干名声跃起、供不应求,“多珍”成为当时长寿街的名片。
“多珍坊信誉名满湖湘大地,任何人凭多珍坊银票可以到各处抵押、赊货不受阻。”何光伟说,多珍酱干随茶商带货到了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名传海外,在茶商的建议下,多珍坊加挂了“中外驰名香干极品”的招牌。
何寿春将一生技艺传给了孙子何巍峰、何洪魁。两兄弟扩建作坊,新建了多珍坊大楼,推动外销,生意红火。为解决外销保质问题,兄弟俩研制了生物防霉防腐技术配方。
在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多珍酱干作为湖南代表性特产被选送参展,获得当届世博会主事鲍博·卫斯及众多外宾的连连赞誉:“小小豆制品,经海运三月,参展三月,半年不腐不霉不变质,此项生物防腐技术真是奇迹!”
1926年,工农运动兴起,何家出钱、出粮支持革命。1928年,平江起义爆发,留守长寿街的部队驻扎于何家的多珍作坊。其中,积极参加革命的冯清娥于1935年嫁给了何洪魁,她倾尽家财支持革命,并发动何家人做酱干给红军补充军粮,被红军官兵喜称为“红军酱干”。
何光伟告诉记者,多珍坊后来成了红军驻地,现已修复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红五军军委扩大会议旧址”。
《文史博览·人物》2025年第4期 《何光伟:一辈子琢磨一片酱干》
续写荣光
经历了革命动荡岁月,1956年,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浪潮中,何家将所有资产交给政府开展公私合营,帮助长寿镇建立了公有制的长寿酱干厂。在何家技术支持下,长寿酱干供不应求,成为地方财政创收支柱。
1989年,供销社公有制酱干厂解体,很多职工纷纷仿效办厂做酱干。更多平江人走出平江到长沙、邵阳、郑州、北京、上海等地创办酱干工厂,一度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平江酱干”热。
“祖辈手艺不能丢,昔日辉煌不能断,平江酱干要在新时代走出新路子。”作为何家酱干第十代、多珍酱干第六代传人,何光伟于1989年在平江创办了酱干厂,首次将作坊模式推入机械化生产。2019年,他创办多珍食品公司,将家传祖业带入现代企业之路。
结合祖传的秘传配方、核心技术,几十年来,何光伟不断改进工艺,产品生产线和食品制造机械都由他设计。他也始终坚持以纯草本配方代替工业添加,做到无防腐添加,并成功改良运用自然添加核心技术,开发制作了其它几十款受消费者喜欢的熟食。
时代续写着多珍香干的传奇——1982年被评为“湖南地方名特产品”和“湖南省名优产品”;2000年在湖南省农博会上获银奖;2012年获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2023年成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何光伟被评为该项目目前唯一非遗传承人。目前,多珍酱干已成功申报湖南老字号,正在着手申报“中华老字号”。
“我们在湖北建立了3000亩大豆基地,带动种植农民就业1100人。我们每年加工大豆500 吨,生产酱干420 吨。”何光伟介绍,2020年,多珍食品公司被确定为平江县扶贫就业工坊。
目前,平江县内知名的酱干企业有数十家家,2023年生产总值16亿元,完成利税1.5亿元,解决就业岗位3000多个。小小酱干为平江的乡村振兴创造了良好的综合效益。
2022年入选岳阳市第一批市级非遗工坊示范点。作为非遗技艺传承人,何光伟也积极参与非遗进校园、进工厂、进社区等活动。“我们将非遗展厅设在车间旁,让参观者都能看到生产线。”何光伟说。
源自何家始创的多珍酱干逐渐被泛化成“平江酱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面对火爆的市场,多珍酱干完全供不应求。“有的店供应量只占其需求量的1%,有的根本无货供应。”何光伟正在计划布局更多工厂,打造海外基地,让世界了解多珍非遗。
“我们亟待产能升级,推进智能化改造,目前计划新建8000多平方米厂房。”何光伟说,当下期待资本引进、招商合作,共同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品牌,续写多珍的时代传奇。
文 | 政协融媒记者 黄璐
上一篇:中外青年在西安体验“打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