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历史上的友谊由来已久,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与非洲的联系深厚且持久。自古丝绸之路时期起,中非之间就已经展开了频繁的贸易交流,彼此间的经济和文化互动源远流长。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地缘政治的持续变化,双方的经贸关系愈发紧密,合作领域日益拓展。
中非博览会作为一个重要的平台,为促进两地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三届中非博览会于6月29日在湖南长沙盛大开幕,来自53个非洲国家的近万名嘉宾参加,预计展会期间的参观人数将突破十万。这次博览会以“共谋发展,共享未来”为主题,致力于推动中非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此次博览会吸引了大量非洲国家积极参与,贝宁、刚果(金)、马达加斯加、马拉维、摩洛哥、莫桑比克、尼日利亚和赞比亚等八个国家担任主宾国,创下了历史之最。
随着中非合作进入新阶段,展会期间,来自中非两地的各种项目和产品纷纷亮相,展现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巨大潜力。中非的合作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交流也迎来了新的高度。
酒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在本次博览会上,许多来自非洲的珍贵宝物吸引了观众的目光。马达加斯加的精油、赞比亚的宝石、埃塞俄比亚的咖啡、津巴布韦的木雕、肯尼亚的鲜花、南非的葡萄酒以及塞内加尔的化妆品等非洲品牌商品纷纷亮相,为中国消费者呈现了非洲的独特魅力。而南非葡萄酒作为其中的亮点,更是引起了众多中国消费者的关注。葡萄酒不仅是商品的展示,更是文化的传递,酒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共通的语言,这使得中非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丰富。
葡萄酒作为酒文化的代表,早已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文化的纽带。酒,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种族,哪个历史时期,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在传播自己文化的过程中,葡萄酒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媒介。而对于非洲来说,葡萄酒文化进入中国市场,便成为了文化传播的桥梁。
南非作为全球重要的葡萄酒生产地,其葡萄酒享誉全球,品种丰富,涵盖了赤霞珠、霞多丽、长相思、雷司令等多个国际知名葡萄品种。南非的葡萄园也成为了当地的旅游热点之一,但由于距离遥远,国内消费者较少有机会品尝到。此次博览会,南非的葡萄酒成为了展示的亮点,也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在展会现场,中国的长城桑干和长城五星葡萄酒作为国宴上的常客,也受到了来自非洲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在品酒的同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更加了解彼此,酒杯中的友谊也因此更加深厚。
近年来,随着中非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葡萄酒市场也蓬勃发展。南非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非洲葡萄酒供应国之一,而中国也逐渐成为非洲最大的葡萄酒消费国之一。双方的贸易合作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也促进了葡萄酒文化的交流。南非葡萄酒协会在中国举办品酒会、讲座等活动,而中国在非洲也开展了类似的活动,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葡萄酒文化的特色发展
不久前,法国总统马克龙在访华期间品尝了长城桑干酒庄的葡萄酒,他不仅赞不绝口,还感慨万千。马克龙一直是葡萄酒爱好者,他曾表示:“葡萄酒是法国文化的一部分,是团结我们的象征。”此次晚宴后,中法双方就葡萄酒领域达成了重要合作,法国承诺帮助中国葡萄酒尽快加入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迈向全球市场。这一合作对双方来说无疑是双赢的,法国的葡萄酒代表了法国文化,而中国葡萄酒则展现了中国的独特文化。
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从西周时期的《诗经》到吐鲁番地区的葡萄酒壁画,再到辽国墓室出土的古老葡萄酒,中国的葡萄酒文化早在古代就已存在。然而,真正进入现代葡萄酒酿造的黄金时代则是在20世纪70年代,长城葡萄酒成功酿造出新中国的第一瓶干红和干白葡萄酒,标志着中国葡萄酒文化的新篇章。
如今,中国葡萄酒文化融合了传统与现代,既吸收了“新世界”葡萄酒的成功经验,又保持了独特的中国风味。如何在全球舞台上突出中国葡萄酒的特色,展示中国独有的文化魅力,已成为中国葡萄酒行业的重大课题。
葡萄酒走进寻常百姓家
唐代诗人李白在《对酒》中曾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自唐代起,葡萄酒就成为了贵族和皇室的最爱,是身份和品味的象征。然而,葡萄酒没有像其他酒类那样广泛普及至普通百姓。与之相对的是欧洲中世纪葡萄酒的普及,它不仅是贵族的饮品,更是百姓家中必备的生活必需品。这也是葡萄酒能够成为全球文化的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在今天,葡萄酒已经成为外交宴席上的常见饮品,成为许多国际盛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再到APEC、G20峰会以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长城葡萄酒作为国宴酒屡次亮相。而如今,长城葡萄酒也走进了普通家庭,消费者可以通过商超和电商平台购买到与国宴相同品质的葡萄酒。这种品质的普及,将进一步推动中国葡萄酒文化的发展,赢得更多消费者的支持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