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白切”也称为“白斩”,因带骨的鸡、鹅、鸭、猪脚等,要用力把菜刀扬起,然后稳准狠地“斩(砍)”下,称为“白斩”,而以肉为主的(包括内脏等),则是用菜刀贴着食材而“切”,称为“白切”。“白切”是经典的客家菜,也是一道中华民族特色菜肴。
岭南一带十分喜爱白切,其中,以博白白切为甚,大致是源于博白白切所使用的本地酱料用材地道传统。
博白客家人秉承万物皆可白切的一贯作风,在饮食习惯上,十分注重保留肉类食品的原汁原味,餐桌上常见的有白切鸡、白切鸭、白切鹅、白切猪手等。虽然都是白切,但各类白切同源而异流。在风味,手法上各个不尽相同。
因烹鸡鸭鹅和猪牛等肉时,不加任何调味反用清水白煮而成,食用时随吃随切,故称“白切”,如“白切鸡”“白切鹅”“白切鸭”“白切猪脚”“白切猪头皮”“白切猪杂、鸡鸭鹅杂”等等。把白切的菜肴装盘,配上特制调味酱汁和佐料,更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奇香无比,成为客家大县博白的美食名片。
白切是客家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它不是通过调料的相互作用来突出食物的味道,而是追求食物的原汁原味。这源于岭南气候的温润,物产丰盛,正因如此,人们对于食物的口感更注重的是新鲜、地道。白切是客家人对生活态度的体现,正是这种淳朴而贴近大自然的作风,使得包括语言风格、风俗习惯等一些具有历史印记的鲜明特征得以保存至今,也给我们对于研究本地习俗、历史提供了天然的活化石。
来源:舌尖上的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