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佳洁
地处黄河尾闾的利津,隶属于东营市,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以“渠展之盐”著称。金明昌三年(1193)置县,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因利津古城的整体轮廓似一只凤凰,又被冠以“凤凰城”的美名。
这里紧邻黄河,自古人杰地灵,物产丰富,地方名吃繁多,盐窝全羊汤、黄河故道鲜鱼汤、北岭丸子等享誉四方,其中的代表利津水煎包以“色泽金黄、一面焦脆、三面嫩软、脆而不硬、香而不腻”而备受青睐
清晨,来到利津的大街小巷,最惬意的莫过于点上一盘水煎包,体验生活的鲜活与美好。
街旁简简单单几张木桌,几个人围坐其旁,待水煎包上桌,咬一口包子,就着生蒜瓣,面与馅料交织的鲜香中和了蒜的味道,余韵让人直呼一个字:“爽”!
利津水煎包的馅料品类繁多,最受当地人欢迎的当数韭菜肉馅。三四月份,储存了一冬能量的头茬韭菜破土而出,在黄河水的灌溉下,长得新鲜壮实。
新鲜韭菜切段备用,拌肉馅要精选三肥七瘦的五花肉,加特制的面酱、“三油”(豆油、大油、麻油)、葱、姜等调制,此外还要加入特制的老汤。
老汤熬制以猪骨头、猪皮、老母鸡为主料,辅以桂枝、八角、丁香、豆蔻等十几味调料,小火煨数个小时,待肉香与调料的特殊香气充分融合后,将浓汤倒入调制好的肉馅中。
老汤的熬制使得馅料香味四溢,这也要求制作者要提前数个小时进行准备。凌晨,当整座小城还在酣睡中,水煎包手艺人已将灯火点亮,开始一天的忙碌。
把包子做熟的过程,利津俗称“打包子”。打包子用平底锅,以使包子受热均匀。
锅底烧至大概三十度,先浇一层底油,包好的包子封口朝下,一圈圈在锅里摆好。待火渐旺后,边在锅里浇一层“搭面水”(即在水中加入适量面粉),边用起子将包子进行翻个儿。
然后,盖严锅盖,大概十二三分钟后,面浆水全部收尽之时,再用细嘴油壶沿包子边缘的缝隙淋油,静待片刻,水煎包就可以出锅了。
做好水煎包需要历经数道工序,为保证包子的口感,打包子多以灶膛烧柴草以掌控火候,从点单到吃上新鲜出炉的水煎包,常常需要经过十几分钟的等待。
水煎包呈上的一瞬间,扣在盘子里的一整个满月般金黄璀璨,让人顿感等待的焦躁烟消云散。
大清早,咬一口热乎的水煎包,就一口新鲜的黄河口鲫鱼汤,舌尖留存的余韵让人全身熨帖,也为新一天的奔忙蓄满动力。
刚出锅的水煎包色泽金黄,一面酥脆,三面嫩软,咬在嘴里,一口爆汁。
相传,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来利津拜访李见田(《聊斋志异》“戏术”一文主人公)时,李见田就用水煎包热情款待他。品尝过后,蒲公盛赞不止,叹曰“利津水煎包可与周村烧饼齐名耳”。
相传利津水煎包始于清代,扬名于民国年间,迄今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民国初期,在附近各县,提起地方名吃,人们总是说“利津水煎包、蒲台面(条)、滨县名吃锅子饼”。
早在清光绪年间,利津县城和各大乡镇就有很多经营水煎包的专业户。因水煎包制作工艺中有“水煮油煎”这一工序,加之工艺成熟于利津,故名为利津水煎包。
2016年,利津水煎包传统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上一篇:劲酒如何悄然成为00后的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