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食物,都开始讲究“超级”了。
上周,我们去上海参加了2025年的FBIF食品饮料创新论坛。
参展的目的之一是看看食品饮料行业最近出现了哪些新的趋势,目的之二是蹭吃蹭喝。
参加完两天的展会,我们发现,如今的食品工业,早已跳出“好吃”这个老土、单一的评价体系(意思是我们没吃到很多好吃的)。
超级,是这次FBIF,我们在展会嘉宾口中、商户广告牌上,看到听到最多的词。
食材是超级的:“中产水果蔬菜”们被磨成粉、做成果汁、加进咖啡;最火的概念叫“药食同源”,国内饮料厂商人手一本《本草纲目》,员工都是神农,各种奇珍植物被榨成汁;奶不能只喝奶牛产的,水牛、牦牛、羊、骆驼都在争取进入主流市场。
技术也是超级的:从酵母提取物到各种0,再回到“天然草本提取”,零食饮料们没几项专利都不好意思上桌。
“超级”不分年龄、性别。成人要吃超级巴西莓酸奶碗,儿童有自己的“超级食物全营养粉”。女性有添加玻尿酸的超级牛奶,男性要喝超级蛋白苏打水。
上一个这么喜欢哪哪都放个“超级”的,还是平均每2小时拯救一次全宇宙的漫威。
这或许成了食品行业最近发现的新秘密:
当美味、健康的故事都讲完之后,只要悄悄在名字的某个地方加上“超级”,就能让你在同行里脱颖而出。
以下使我们在展会上观察到的一些有趣趋势:
这次展恰好会和宠物博览会开在同一个展馆的上下两层。进场时遇到大包小包提着猫粮狗粮的参展商。
“不过人吃的东西和狗吃的差距确实越来越小了。”
一面是短保现烤宠物烘焙的兴起,一面是越来越极简和功效化的“人粮”,很难说谁更接近“食物”最初的概念。无论是食品展还是宠物展,健康概念总是能变着法子出现在C位。
对了,狗吃的牛肉贝果和蔓越莓奶酥是真0糖。
食品科技的进步走向“还原主义”。
比如在科技代糖被抱怨“吃起来口感太假”后,如今商家可以加入“酵母提取物”,又名“甜度修饰剂”,能让代糖“吃起来更像真糖”。
为了实现“好吃又健康”的悖论,“科技与狠活”一个接着一个:先用0卡的科技糖假装自己“没吃糖”,骗过自己的消化系统,再用科技还原天然糖味道,骗过自己的味觉系统。
小众植物也被用来提取糖,比如罗汉果。已经有生产商开始用这种植物生产烘焙糖,用在0蔗糖面包、蛋糕里。据说好处是GI值比白砂糖低,“纯草本提取”又让人看着倍感安心。
甜味剂也有了除阿斯巴甜外更多的实验室选项,比如这次展会里有“塔格糖”,商家说它的热量是蔗糖的三分之一,甜度是蔗糖的92%。
怀疑以后点奶茶不仅可以选甜度,还可以定制糖的品种、热量、是否“天然提取”。
转念一想,这也说明食品工业的创新更加多元化、精细化、纵深化。不要问我这三个词的具体含义,只可意会。
看食品展有时候也会感觉在看“互联网裸辞创业大会”。
某一场关于零食未来趋势的讨论会上,三位分享嘉宾,两位都表示自己是从事互联网、传媒广告出身,半路出家做起了自己的食品公司。
所以刷着手机不小心又下单6包零食真的不怪你,你只不过是再一次被“击穿用户心智”。
因为“超级食物”太多,导致一些朴实的食物在展会上你还以为是啥“神奇的物种”。
一家真空包装的东北玉米摊位上,摊主用电饭煲煮着玉米棒子招呼过路的人来试吃。
“这个玉米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人好奇问道,期待摊主给出有机、高纤维、“超级主食”之类的答复。
“玉米能有什么特别之处?玉米就是玉米味。你在玉米里又吃不出肉味。”摊主不耐烦地回答,并递去一小块试吃的玉米。
我们尝了一口,是令人安心的玉米本味。
转头,一家研究菌的公司就展示了他们是如何让你在菌丝里吃出肉味的。
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展示了他们用菌丝蛋白做的肉块和“菌肉丸”。
生产方法是实验室培育,好处是安全无菌、不会有过敏物质、高蛋白低脂。
我们试吃了菌肉丸,老实说你可以嚼出类似肉的口感,但更像一块紧实的豆腐,大概是缺少了肉的腥味和鲜味。
道理都懂,但我还是吃真鸡肉丸吧。
虽然健康、植物基当道,但上面宣传“人造肉丸”的展台基本无人问津,隔壁烤肠摊位被围得水泄不通,每个人吃得油光满面、热火朝天。
一姑娘问烤肠能不能售卖,工作人员切肉肠的手速就没慢下来,说我们不卖,但你可以站这儿随便吃。
饮料商家把“植物饮料”的论坛快挤爆了。
站着也要听完会上发布的《FBIF中国植物地图》。地图系统梳理了全国34个省市区的可食植物资源,涵盖野菜、中草药及特殊本草。世界茶和中草药领域专家蔡亚博士的演讲听得观众热血沸腾,“植物轻轻松松能存活几百年,我们人类能不能向植物学习,延长寿命呢?”
做消食片的江中药业如今在做“金银花柚子饮”;
做六个核桃的露露,也在做枸杞桑葚和枇杷秋梨饮,推出子品牌“露露草本”。我们还喝到了用各类中草药发酵制成的“古法养乐多”,加了陈皮柑橘的佛手冰美式。
香料中草药能变成咖啡、泡芙和瑞士卷,肉松小贝可以进化成“生姜香水柠檬小贝”。
在果汁界,香菇浓缩汁的出现,则让一众菠萝、芒果、牛油果相形见绌——看来是时候正视果蔬汁里的“蔬”了。
植物们不仅被拿来做饮料、做肉,也被拿来做奶。我们喝完“还处在初步研发阶段”的绿豆酸奶,又去尝了一小杯某农垦集团推出的大米牛奶。
但味道总觉得似曾相识:绿豆酸奶并不比老北京er从小喝到大的豆汁儿更适宜普通大众的胃口。
这次展会上出现频率最高的品类大概是泛着透明或者淡黄色的“XX水”。
据不完全统计,我们遇到的“水”有:酵素椰子水、白桦树水、羽衣甘蓝水、玉米南瓜水、折耳根水、蔬菜水。
折耳根水展台上的工作人员看我们面露难色,极力劝我们试试,喝下去无色无味原来是虚惊一场,但仔细想想这是喝了个寂寞吗?
有人搞创新、有人赚大发。靠养生水和无糖茶发家的品牌们正在加紧创新步伐,比如果子熟了。
创始人陈淼分享说,饮料行业已经从产业主权时代——生产什么消费者喝什么,走向消费主权时代——消费者需要什么商家就得生产什么。所以他们不在乎消费者能不能看到自己的品牌logo,而是紧跟火热的饮料类目,不断推出多元品类。
你会发现卖饮料越来越像矿泉水的逻辑——当然饮料也越做越像水了。
喝过中药的都知道,药材熬水功效是一方面,喝不喝的下去又是另一方面。
所以几千种药材哪些能做成大众饮料,需要一套公式。这次食品展上,世界第四大香精香料的生产商德之馨就展示了他们的“植物饮料研发创新公式”:
东方水果(黄皮、佛手柑)+汉方草本(陈皮、荆芥、紫苏、艾叶)+中华花卉(茉莉、栀子、玉兰)+华夏香料(花椒、桂皮、香叶)+果豆谷物(芝麻、核桃、薏米),构成基本配料表,甜的就加冰糖,咸的可加话梅,鲜的加点菊花桑叶。在来点“古法工艺”,比如蒸煮熬炖,听着就大补。
一家叫名花的香料公司说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古籍药方数据库”。
更适合打工人的高效养生终于来了,不用温太医亲自看着小火慢炖,开完会用5分钟喝碗自热药膳汤,老板看了都说一句“效率之王”。
前两年还是各种特调咖啡的天下,今年的茶饮和精酿则代表了更年轻一代的消费选择。
前者用来上班续命,后者用来下班微醺。
结合了二者优势、既是茶又是发酵饮品的康普茶,就这样被摆上包装饮料生产商们的显眼货架。关于这个小众饮品,我们也曾经报道过,感兴趣可以点开公众号搜索。
但在展会上我没尝出它和柠檬气泡水的区别。
康普茶商家解释,他们为了让这种饮品更适合大众接受,做了口味调整,价格也打到了6-7块一瓶。“但和气泡水不一样,康普茶是发酵的。”商家又强调一遍。
和减糖一样,减盐也是食品工业向“健康”努力的一大方向。
但减盐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比如鸡爪的咸和薯片的咸不能是一种咸;中国人和英国人对于“好的咸味”的判断不同;咸的增减会影响食物里其他味道的感知,还会影响食品的体积。
德之馨提到他们有19种原材料和3种剂量类别,能搭配出上百种组合,为食品生产商“提供更好的咸味解决方案”。
我们边听边感慨,光是一种简单的咸味就有这么多精心设计,很难想象人们将来要怎么抵御工业零食越来越精准的诱惑。
逛到奶茶小料,出镜频率最高的还是爆珠。
展台前有饮品店老板咨询,可不可以定制抹茶口味爆珠?答案是可以,但两吨起订。
食品展上的爆珠有大约20多种口味,从各类水果到红豆、燕麦、樱花味。想象一下,如果DIY口味爆珠真用进奶茶里,未来点奶茶的选项又要复杂出一个level。
有的爆珠厂商还贴心的标注“有清真认证”,工作人员解释是专为出海东南亚奶茶品牌服务。
鲍师傅肉松小贝依然能打,黄油年糕成了体弱打工人士力架,最近烤玉米蛋挞盖过了黄油年糕在甜品界的热度,听说“2口的热量相当于一碗白米饭”。
食品行业就是这么魔幻,一边是满地飘0主打养生健康减脂减糖,一边是糖油混合物烘焙行业火热,全是多巴胺的虔诚信徒。
在一家蛋挞参展商中焙食品那里,我们尝到了他们新研发的64层挞。
之所以要做成64层,是为了保证蛋挞冷掉之后依然保持一定的酥脆口感。他们同时也在研究为蛋挞加上其它辅料,比如蛋挞上堆满了豆乳、奥利奥、青提奶油、咸蛋黄。
中焙食品的“微胖”的总经理,斩钉截铁说他研发蛋挞,绝对不会去做低糖低脂。
他说自己从来不做消费者调研,因为消费者嘴上说油和糖少点吧,压根不会复购。
Ending
食物科技年年“重大突破”,我们对食物的欲望和原始人祖先相比却没发生多少变化。
无非是口味好、能为身体提供一些营养物质,还有安全,没有太多“不认识的东西”出现在食物配料表里。
“超级植物”和“药食同源”为零食饮料开辟了更多想象空间——人们吃零食不再追求快乐了,如今商家们试图将零食摆进“刚需”。比如你可能会在饮料品牌铺天盖地的宣传里被教育,”用xx养生水替代你手上的矿泉水,更健康。”
“零食=快乐”的时候,还要争一句可口可乐还是百事可乐更好喝。未来可能只会问,今天又要加班到11点,续命到底该给自己上枸杞安神水还是当归健脾饮?
编辑|橘总
作者|肘子
设计|胖兔
文中配图|氢商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