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OBSERVATION
跨 界
轻食终究是“真风口”还是“快消品”?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将给出答案。
中购联铱星云商新媒体中心
作者丨 汤艳
从早餐的燕麦拿铁、低脂鸡胸三明治,到午餐的藜麦牛油果沙拉、全麦帕尼尼,再到晚餐的燕麦奶昔、低卡便当,“轻食”早已成为都市人的日常。它不仅是一种饮食选择,更代表着追求健康、精致与自律的生活方式。
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也让轻食市场迎来了更多入局者。茶饮、快餐、运动健身等多个行业品牌纷纷跨界,以各自独特的方式挖掘这一赛道的消费潜力。那么,为什么这些品牌纷纷瞄准轻食?
PART.01
轻食赛道迎来新势力
如今,轻食已不再只是沙拉、全麦三明治的天下,各类新物种正不断涌现,重新定义健康饮食的“边界”。3月12日,新中式茶饮品牌“奈雪的茶”在深圳前海印里开出全新店型“奈雪green”。
据了解,作为首家奈雪green店,该店以“自然绿意,轻盈生活”为理念,专注于轻饮轻食,面向白领客群,精准瞄准“低卡”“健康”“日常”的需求,提供4款轻食能量碗及多款全新饮品。
中购联铱星云商探店时,远远便被这抹标志性的“奈雪绿”吸引。门头上,“轻饮轻食green by NAIXUE”的logo清新醒目,店外布置了多个座椅区域,可容纳30余人就餐,绿植点缀其中,增添了轻松自在氛围。
步入店内,空间延续了简约自然的设计风格,墙面菜单清晰展示着轻食、轻饮系列,奈雪经典茶饮与烘焙产品亦悉数呈现,满足早餐、午餐、下午茶等全时段消费需求。
在轻食方面,奈雪green围绕低卡、低脂、营养均衡的理念,推出4款能量碗,以蔬菜、坚果、鸡腿肉、牛板腱等高品质食材为主,售价在 23.8~28.8元 之间。例如,“元气牛肉泡菜能量碗”(28.8元)搭配牛板腱、羽衣甘蓝、贝贝南瓜、溏心蛋、杂粮饭及泡菜,兼具营养均衡与美味健康。
探店时正值工作日午餐时间,铱星云商观察到,店内座位几乎坐满,既有独自前来的白领,也有三两好友聚会的人群,选择套餐(能量碗+茶饮)的消费者偏多。社交平台上,有不少网友分享探店心得,称这里“产品和环境都很出片”、“比外卖轻食更有品质感”,并表示“希望能在市区开更多店”等。
作为新中式茶饮的头部品牌,奈雪的茶此次跨界轻食,意图何在?奈雪方面表示,这不仅是在满足当下市场对健康饮食的迫切需求,更是以创新驱动,打造出全场景、多品类的健康消费体验闭环。未来,奈雪还将在“健康”方向上探索更多可能性。
与奈雪green类似,肯德基也在加码轻食赛道,并通过子品牌“肯德基KPRO”深入布局。近年来,肯德基KPRO已陆续在北上广深等核心城市拓店,去年10月,深圳首店落地南山科技园。第二家门店位于深圳福田天安数码城,由原肯德基店焕新开业,改造成肯德基、KPRO、肯悦咖啡三店齐开,打造成提供咖啡、轻食、快餐等多样化选择的独立休闲空间。
铱星云商探店天安KPRO时,最直观的感受便是装修风格的转变——不同于肯德基传统的红色,门店以绿色为主基调,呈现极简清新的视觉氛围。产品方面,KPRO店提供帕尼尼、能量碗、超级食物奶昔等系列产品,还有多款多款29.9元主食套餐。
探店期间,店内已接近午餐高峰,尽管店内就餐人员较少,但外卖取餐区订单繁忙,门店还设置了“骑手取餐”处,彰显出轻食外卖市场的活跃度。
显然,从新式茶饮到快餐连锁,越来越多品牌正在通过多品类布局,深入挖掘健康消费的增长潜力。奈雪的茶、肯德基KPRO的相继入局,表明轻食正从小众健康选择,逐步成为不少都市消费者的日常饮食偏好。
PART.02
跨界轻食赛道的背后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交媒体的助推,轻食正逐渐成为新的饮食趋势。尤其在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中,低卡、高营养的轻食正契合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需求,特别是深受Z世代青睐。他们追求便捷、个性化的餐饮体验,而轻食恰好满足了这一生活方式。
此外,社交平台的推广使得轻食的热潮愈加炙手可热。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上,我们总能看到轻食打卡与食谱推荐的分享,迅速让这一趋势渗透到更多人的日常饮食选择中。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有75.8%的消费者每周至少吃一次轻食,其中39.5%的消费者每周吃2至4次;而美团外卖发布的《轻食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预计五年内轻食将逐步占据餐饮业总收入的10%左右。
庞大的市场潜力之下,不少品牌瞄准了轻食赛道,纷纷跨界进入这一新兴领域。除了上述的奈雪的茶、肯德基,据铱星云商不完全统计,瑞幸、Manner、Tims天好咖啡等茶饮品牌,麦当劳、吉野家等外资快餐品牌,袁记云饺、老乡鸡等中式快餐品牌,以及Keep、薄荷健康、Lululemon等运动健身相关品牌也纷纷推出轻食产品。
这些品牌依托自身优势,推出特色轻食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便捷餐饮的需求,还进一步拓展了其市场空间。例如,Keep早在2019年便上线KeepLite轻食外卖业务,提供沙拉盒饭、三明治、手卷等轻食,切入运动健身人群的饮食场景。健康饮食管理APP“薄荷健康”也延伸至代餐轻食领域,通过线上渠道销售健身餐,形成“饮食+健康管理”的闭环模式。
轻食市场的快速发展,吸引更多品牌跨界参与之余,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回顾其市场演变,轻食最初以高蛋白、低脂、低卡等健康便餐为核心,如今已迈向多元化、功能化阶段,逐步形成成熟的市场体系。比如面对精细化的健康需求,轻食产品正升级为营养均衡、个性化定制等,推出低GI、纯植物蛋白,以及助眠轻食等功能性食品,精准匹配不同人群的健康诉求。
除了产品创新,跨界品牌还通过餐饮空间设计的升级和社交属性的强化,提升消费体验,吸引大量年轻消费者。例如,Manner全国首家轻餐店Manner Cafe,采用黑白灰配色,营造出现代简约风格,契合了消费者的社交打卡需求。作为首家集咖啡、烘焙和轻食于一体的Manner,该店还推出融合西方饮食特色与亚洲料理的新式轻食,满足了三种不同的功能需求。
从整体来看,轻食市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功能性产品,逐步发展成为兼具健康、时尚与社交属性的消费趋势。这种转变使得轻食成为品牌多元化布局的重要赛道,越来越多的品牌通过跨界轻食,借助场景重构、产品创新等手段,可以不断提升品牌吸引力,以适应现代消费者对健康和便捷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PART.03
“真风口”还是“快消品”?
从减肥、健身到日常养生,轻食正成为越来越多人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然而,轻食市场的快速扩张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品牌瞄准轻食赛道,各类轻食品牌层出不穷,行业竞争愈发白热化。
与此同时,轻食市场存在过度包装和短期炒作现象。部分品牌只是借势入局,短期推出轻食产品以迎合市场热度;一些跨界品牌只是将“轻食”作为营销的噱头;一些连锁品牌则因“高价低量”饱受争议;一些轻食私厨没有证照没有品质保障等,影响了消费者对轻食的信任度。
从经营角度来看,轻食赛道并非一门易做的生意。第一财经数据显示,一家开在上海陆家嘴附近商场负一楼、面积在20㎡左右的档口店,盈利周期长达两年。原材料需保持新鲜、品质高、保质期短,且涉及冷链运输,进一步压缩了盈利空间。
因此,不少曾风光一时的品牌,最终也难逃市场的严峻考验。作为轻食界的鼻祖,新元素曾引领国内健康餐饮风潮,却因严重经营亏损和资金链断裂,于2021年宣告破产。而另一家轻食头部品牌Wagas,则因大店模式带来的重资产负担和低坪效压力,最终在2022年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安宏资本收购60%股权。
瑞幸咖啡对轻食也曾寄予厚望。2018年8月,瑞幸曾专门为其轻食产品召开过发布会,强调其价格优势和供应链实力,视轻食为核心竞争力之一。然而,如今在瑞幸咖啡APP上,原本的“健康轻食”分类已被取消,过去的肉卷、沙拉、三明治等轻食产品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烘焙类产品。
种种迹象,无不不折射轻食在国内市场的现实挑战,如何在健康潮流与商业可持续之间找到平衡,成为品牌能否长期存续的关键。从供应链端优化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到品牌端打造个性化IP、强化用户黏性,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同时,智能供应链、AI个性化推荐等技术的应用,将提高轻食产品的便捷性和个性化,助力品牌提升竞争力。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模式、社交营销等手段,也将成为轻食品牌突围的重要助力。
值得关注的是,过去,轻食主要在一线城市的白领、健身人群中流行,而随着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二三线城市乃至县域市场的消费者对轻食的接受度正在提升。下沉市场消费理念的转型升级,也将为轻食品牌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轻食终究是“真风口”还是“快消品”?市场和消费者的选择将给出答案。对入局者而言,若想在未来占据一席之地,需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以创新产品、智能供应链和跨界合作为抓手,或能真正将轻食从“趋势”转变为可持续的餐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