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杨雪
“五一”假期,青岛各大景点再次迎来客流高峰。除了栈桥、五四广场等地标式景点人流依旧,不少曾经的小众景点一跃而起,成为假期游客打卡的新“顶流”。假期首日,老牌网红打卡点大学路“网红墙”前挤满了拍照的游客,琴屿路“孤独的树”再次排起长队。那么,城市小众景点何以突出重围,成为城市文旅发展新的“流量密码”?
排队50分钟,“孤独的树”成新晋“流量担当”
近段时间以来,青岛海边的一棵树“火”了。这棵树名叫“孤独的树”,位于青岛市市南区琴屿路附近。此前,“孤独的树”火爆网络,在清明假期就成为一波“流量担当”。而这个“五一”假期,“孤独的树”人气可谓只增不减。“五一”假期首日,从进门区域到“孤独的树”前,几十米的距离就已经密密麻麻挤满了游客。由于人气火爆,不少游客以树、长椅、大海为背景,寻求不同的角度避开人流拍照打卡。树的另一侧张贴起“按线排队”的指示牌,现场游客按照指示排起长队有序等待,队伍已经开始绕圈。
午后耀眼的阳光并没有阻挡游客们排队的热情。游客韩女士和朋友从河北石家庄而来,到下午2点半,她们已经排了接近50分钟的队。“我是在网上刷到这个打卡地点的,看着很漂亮,有海又有氛围感,就想过来拍照,而且这里还是《当我飞奔向你》的拍摄地,就想来打卡一下。”韩女士说,这次青岛之旅的攻略基本是跟着网上推荐的打卡点来的,除了“孤独的树”和琴屿路,她们还去打卡了西陵峡路“通往大海的路”拍照点。“因为看到网上的打卡攻略,自己也想亲自来看看。”
而在爆火之前,“孤独的树”早已是小有名气的小众拍照打卡点。两栋居民楼的空隙“框”起蓝色的大海,长椅和树增添生活气息,这里是独属于青岛的“氛围感”浪漫。后续叠加影视同款打卡地以及社交媒体流量效应,人们调侃“孤独的树”一点都不孤独,而是成为货真价实的“顶流”。
小众景点齐“出圈”,年轻人爱上旅行新方式
除了“孤独的树”,近年来青岛小众打卡地晋升为城市文旅新“流量密码”的情况并不少见,并带火周边商业。大学路“网红墙”原先只是鱼山路和大学路交汇的拐角,因为有独特的红墙作为背景,又有带有青岛地点标识的路牌,这里从原先只有“发现美的眼睛”才能注意到的普通拐角,一跃成为老城区的“流量担当”。每到假期,这里围满了从五湖四海前来打卡的年轻游客,一张“网红墙”照片,留存在青岛的美好记忆,也是“青岛印记”满满的旅游打卡照。
人流的聚集也让周边商业的发展更加有“人气”,“网红墙”的流量也为大学路咖啡街带来了更多消费人群。这条自带文艺属性的街区聚集了众多的咖啡店、书店、画室、饰品店、摄影工作室、手工工坊等,与本身年轻游客追求的有品味、小资、文艺的消费属性相吻合。来大学路“网红墙”拍下一张打卡照片,到咖啡店买一杯香浓的咖啡,在文艺感十足的店铺中品味城市烟火气,再到周边小店逛逛购入“青岛味”十足的冰箱贴,商业气、烟火气、文艺感之间的平衡让大学路更具魅力。
此外,琴屿路的“S弯”、小麦岛也都是近些年在年轻游客当中人气十足的网红打卡点。傍晚小麦岛的山坡上坐满了年轻游客,他们吹着海风,听着户外音乐会,等待着一场海边日落。在琴屿路的海边咖啡店,年轻游客用手机定格以大海为背景的“咖啡时刻”,并发布到社交媒体上,一条“Chill”的朋友圈由此诞生。年轻游客们不再遵循“一天几个景区”的传统游玩方式,而是更加注重旅行当中的个性化、舒适度和体验感。
不走寻常路,小众景点凭何抓住游客的心?
随着年轻人成为游客群体的重要力量,契合年轻游客兴趣点的新型旅游方式层出不穷。从节奏紧凑的“特种兵”式旅游,到深入城市漫步的Citywalk;从不追求游览景点的“躺平式”出游,到更注重个性和避开人潮的“反向旅游”,年轻游客越来越强调旅行的个性化、体验感和情绪价值,而这也是小众景点得以“出圈”的重要原因。
年轻人对于旅行的追求不再是走马观花观景点,在旅行过程中所获得的好吃的、好看的、好玩的极致体验感,以及是否能获得个性化、独特化的旅游体验成为他们的新诉求。
此外,出片和社交功能也成为人们旅行当中看重的新的需求点。当下,“打卡、出片、社交媒体分享”已成为年轻人旅游的显著标签。旅行不再只是单纯的风景观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彰显、自我价值的表达。一个独特的打卡地,就像是一张个性标签,能成为社交货币让旅行者在社交平台上收获关注与点赞,满足社交需求,获得情感共鸣,而这种“表达”又进一步推动了小众景点在社交媒体上的走红。
“青岛是一个城景深度交融的城市,得天独厚的城市肌理和美感,契合了Citywalk的旅游形态和游客审美的变革,通过‘青式洋气’的场景实现城市旅游视觉可传播的功能,用出片替代攻略,游客通过支付旅游货币,换取的不仅仅是一次旅游体验,还转化为后续的社交货币。”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朱丽男认为,这种反从众的旅游选择,最终又形成了新的群体认同。年轻人在抗拒旅行团模式的同时,自发形成了以网红地标为新一代旅游核心景观的次生旅游动线。
小景点带来大“流量”,城市文旅如何接住这“泼天富贵”
随着社交媒体的进一步助力,小众打卡点不再小众,而是成为带动城市文旅的新流量增长点。有人为了拍一张影视同款打卡照来到金口三路的转角便利店,也有人为了感受小麦岛看海听歌的“青式浪漫”专门飞来青岛。
小众景点爆火之下,如何接好这波“流量”,更好带动城市文旅发展?朱丽男认为,打好小众景点“流量牌”,首先要做的就是持续升级网红景点的内容价值,通过挖掘历史故事、文化内涵并借助短视频等新媒体进行长效传播,避免热度短期消退。其次,要整合周边服务资源,对景点附近的餐饮、文创等商家开展统一文化培训,将其转化为城市文化传播的重要节点,形成逛景点、读城市、品美食、听故事、做本地人的体验闭环。此外,还要强化全局统筹,设计出串联传统景区与小众打卡点的主题游览线路。“通过接驳巴士、预约分流等工具平衡客流压力,让经典IP与新兴地标互为补充,实现文旅资源的高效转化与游客体验的多元满足。”
上一篇:旅游爬山穿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