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趙姍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23年要持續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在今年全國兩會的“部長通道”采訪中,自然資源部部長王廣華就“如何推進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提問給出明確任務單:“我們將根據國傢公園的佈局方案,今年著重推進黃河口、秦嶺、若爾蓋、羌塘、亞洲象等新一批國傢公園的設立。”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堅持經濟發展跟環境保護並行不悖,國傢公園生態“高顏值”如何轉化為經濟“高價值”?就相關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瞭青海大學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傢重點實驗室主任趙新全、祁連山國傢公園青海服務保障中心主任劉德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宏春。
趙新全:三江源國傢公園建設的科技支撐
■青海大學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態與高原農牧業國傢重點實驗室主任 趙新全
中國經濟時報:三江源國傢公園是第一個進入國傢公園體制試點的國傢公園,也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的國傢公園,更匯聚瞭長江、黃河、瀾滄江世界著名的三條大江的源頭,被譽為“中華水塔”。您在三江源區生態保護建設及綠色發展的技術創新、模式集成推廣方面做瞭開創性工作,是我國青藏高原草地生態學研究學科帶頭人之一。請您從三江源國傢公園建設的創新及實踐角度,談談對於國傢公園探索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之路的建議。
圖片來源/新華社
趙新全:三江源國傢公園自體制試點以來,科技支撐瞭三江源國傢公園建設的創新及實踐,走出瞭一條“借鑒國際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三江源特點”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物種多樣性持續恢復,關鍵物種種群數量穩定增長,不斷發現水獺、兔猻、荒野貓、野豬等新的物種記錄,草地蓋度、生物量、生態服務功能持續增加,牧民生計持續改善,為我國國傢公園建設提供瞭有益借鑒,為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瞭三江源樣板。
國傢公園“要堅持生態保護第一,統籌保護和發展,實現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相統一”,還需要作出長期不懈的努力,為此提出以下四方面建議。
第一,革新理念,新時期草地功能再認識及多功能目標管理,協調人地矛盾,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新時代草地從功能、資源和服務三個層次賦予草地多功能性。草地功能可將草地分為保護草地、放牧草地、栽培草地三種類型,分別代表草地生物多樣及生態產品供給能力、草地畜牧業生產及飼草料生產功能。而動物、植物和微生物則形成瞭草地的生物資源多樣性,這些資源可廣泛地應用於人口健康、農牧育種及工農業生產。草地還可實現調節、供給、支持和文化等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服務,是生態產品基礎,而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是區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新時代草地多功能目標管理就是通過草地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實現草地生態、生產、生活共同繁榮,達到保護自然、服務人民和永續發展的目標。為此,建議做好兩個相結合:國土資源空間優化與解決人地矛盾相結合、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牧民可持續生計相結合的繁榮發展模式。優化保護草地、放牧草地、栽培草地佈局,實現草地的多功能管理目標。
第三,轉變方式,提升草地畜牧業生產效率及產品價值。因地制宜地擴展栽培草地建植,創建現代草牧業的生產新模式,突破高寒地區草牧業季節性營養不平衡瓶頸。充分利用退耕還草地、國營農場、農牧交錯區耕地等土地資源,利用氣候變暖變濕的有利變化,適度擴展栽培草地面積,開發飼草生產專用土地資源。支持規模化人工飼草料基地建設,實現籽實體農業向營養體農業轉變,建設高質量飼草生產基地,示范推廣高質高效技術體系,實現“以小保大”。建立禾豆混播等為代表的優質高產種植體系及以青貯為主的飼草加工體系,支持營養均衡高效飼養基地建設,實現營養均衡飼養為主的草畜一體化生產體系,將單一依賴天然草地的傳統畜牧業轉變為“暖季放牧+冷季舍飼”兩段式新型生態畜牧業生產模式,縮短傢畜飼養周期,減輕放牧草地載畜壓力,促進高原草牧業的綠色發展,擴大野生動物棲息地面積。建議將種糧直補政策延伸到生態草業發展領域,建立綠色有機畜產品生產、加工及物流可追溯體系,研究高原綠色有機農牧產品功能成分,提高產品附加值。推進以牧業合作社及土地流轉為突破口的新型牧業合作組織管理模式,為綠色有機畜產品輸出地奠定堅實的飼草基礎保障。
第四,集成模式,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范式。將牧民合理的放牧活動作為國傢公園原真性、完整性的一部分,把放牧作為生活資料而不作為生產資料,以滿足國傢公園核心區牧民的生活習慣和對肉奶的基本需求為底線,核定每戶最少牲畜飼養數量。實施“機會成本+管護成本”的補償標準,以彌補牧民縮減牲畜而損失的直接經濟價值為下限,直接經濟價值損失與管護員成本之和為上限核定生態補償標準。生態補償標準實現公平基礎上的差異化補償,建議將補償資金納入中央財政預算或中央轉移支付增加生態補償專項的扶持。加強草地質量星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建設,培訓生態管護員從事生態監測的技能,成為生態監測重要數據來源,定期發佈以草原質量(如草地生產力及覆蓋率等)數據產品,並作為草原獎補資金兌付的依據,形成草地質量變化引導的草原生態保護獎補新機制,將生態補償與生態保護效果掛鉤,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化標準及實現路徑。
劉德銘:祁連山國傢公園青海片區生態產品價值初探
■祁連山國傢公園青海服務保障中心主任 劉德銘
中國經濟時報:祁連山是我國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祁連山國傢公園具有1800米—5800米的顯著海拔差異,形成瞭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冰川凍土等復合生態系統。經過四年多的試點實踐,祁連山國傢公園有哪些好的做法值得借鑒?
圖片來源/新華社
劉德銘:祁連山國傢公園自2017年9月試點至2020年9月全面完成驗收,經過四年多的試點實踐,生態環境持續向好,保護管理能力持續提升,國傢公園品牌形象日益彰顯,在打造青藏高原生態文明新高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取得瞭積極成效。
自2017年祁連山國傢公園體制試點以來,祁連山國傢公園青海省管理局在國傢公園生態保護、綠色發展、民生改善上積極探索新路徑、新方法。
一是建立“村兩委+”社區參與共建共管共享機制。即以村委會、村支部為依托,結合國傢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安排,以黨建、宣傳、教育、保護、發展工作為切入點,著力打造宣傳陣地與保護基地,切實加強地方政府、管理分局、管護站和村“兩委”的溝通協作,加快實現“黨建引領、保護為要、教育為先、產業為本、宣傳帶動、全民共享”的目標。幾年來,“村兩委+”社區參與共建共管共享機制探索取得瞭豐富的成果,先後將國傢公園周邊20個村設置為聯點村。通過宣傳教育、生態學校、生態課堂等形式提高瞭群眾生態保護意識;通過建立舉報監督機制、培訓、開展義務巡護等促進社區參與保護工作等,在廣大群眾中樹立瞭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美麗傢園的主人翁意識。
二是積極探索開展祁連山國傢公園青海片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工作,並取得瞭階段性成效。編制完成瞭《祁連山國傢公園青海片區生態產業項目指導目錄》《祁連山國傢公園青海片區生態產業項目適宜性評價體系》和《祁連山國傢公園青海片區生態產業項目管理辦法》。
三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研究和規劃編制工作。在深入分析當前生態產品開展利用形勢的基礎上,對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保值增值和制度政策體系創新等統籌謀劃,編制完成瞭《祁連山國傢公園青海片區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研究報告》。通過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加快國傢公園綠色產業轉型發展,引導地方和社區群眾逐步向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產業轉變,增強創業就業能力,整合各類資源優勢,加快建立形成生態保護與民生保障協調發展新格局。
對於國傢公園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生態之路,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體系。應盡快出臺國傢公園有關的法律法規,明確國傢公園概念、基本原則、準入條件、管理制度、運行機制、法律責任等基本內容,同時統籌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在綠色發展、民生改善方面給予相應的法律約束與保障。
二是健全資金投入機制。建立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多元化資金保障制度,統籌包括中央預算內投資在內的各類財政資金,保障國傢公園保護、運行和管理。重點支持國傢公園科研監測、自然資源調查監測、生態保護補償與修復、野生動植物保護、自然教育與生態體驗、科普宣教、特許經營等重要職責任務,強化國傢公園項目資金的穩定性、持續性和科學性。在統籌好中央資金渠道的同時,屬地政府也要切實履行地方主體責任,根據工作任務、本地實際和自有財力等實際,大力支持生態移民搬遷、礦業權退出、產業轉型發展等工作,切實保障好國傢公園內的經濟社會發展、公共服務、社會管理等事務。
三是創新運行共建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社區幫扶政策,完善社區參與機制,探索通過簽訂合作保護協議、從事生態公益管護等方式,推動原住居民參與國傢公園建設管理,引導原住居民規范開展特許經營活動,通過國傢公園建設為周邊區域發展釋放更多發展動力,推動國傢公園建設與農牧民增收致富、轉崗就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相結合。
周宏春:將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價值”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周宏春
中國經濟時報:在穩步推進國傢公園建設的過程中,生態“高顏值”如何轉化為經濟“高價值”?
圖片來源/新華社
周宏春:在國傢公園建設中,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本質是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路徑。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要從實際出發,創新商業模式。保護生態環境的產出是生態產品;生產者向消費者出售生態產品,理應獲得收益,唯如此,生態環境保護才有可持續性。
要樹立“守住綠水青山才能有金山銀山”的理念。必須保護綠水青山、守護綠水青山、留下綠水青山,沒有綠水青山就不會有金山銀山。
應當看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有一個“生態資源-生態資產-生態資本-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增值也要經歷“存在價值-使用價值-要素價值-交換價值-貨幣價值”的轉化過程。其一,資源稀缺和產權清晰是資源轉換為資產的前提。稀缺性決定生態產品使用價值大小,產權清晰是市場交易的基本條件。其二,市場化經營是生態資產轉化的重要途徑。通過市場化組織方式賦予生態資產以生態要素屬性,並進入社會生產環節。其三,生態環境與勞動、資金、技術等要素結合,決定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其四,規模經濟關系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效率。產業類型受自然地理、技術水平、人員素質等因素制約,規模化是提高生態產品價值的有效途徑。其五,市場供求匹配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驚險”一跳。需求與供給匹配決定貨幣化程度,匹配與否決定著市場交換價值實現程度。其六,以“能人”為代表的技術、資本和先進組織模式貫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始終,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
為此,政策導向上應當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
第一,做好頂層設計,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十四五”規劃提出瞭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並要納入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規劃,鼓勵地方探索編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行動計劃。可將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作為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兩山”實踐創新的規定“動作”,中央財政專項資金使用應與生態建設績效掛鉤,並向評估考核優秀的國傢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加大傾斜力度,鼓勵各地針對生態價值核算、生態產品交易平臺、生態產品保護績效評價等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構建。
第二,夯實科學支撐,提高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效率。監測、價值核算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基礎。應建立與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相銜接的生態產品分類目錄,支持生態產品統計、核算和評估。構建國傢技術標準、地方推進落實、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態監測網絡,推進立體化監測網絡標準化建設,形成覆蓋森林、草原、濕地、農田、海洋、礦產、水資源等自然要素的調查監測體系。對已有核算技術指南、評價指標體系進行校正完善,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提供標準規范的核算方法。
第三,發展優勢產業,提高生態產品品牌的知名度。各地應圍繞各自的比較優勢,將生態優勢與其他優勢如資本、技術、人口等結合起來,進行不同梯度的產業開發,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比如,發展林產品及其加工、旅遊文創、森林康養等產業,形成“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服務業”等發展模式。加強品牌建設,或以品牌整合優質生態產品資源,實現高品質生態產品溢價,減少形狀相似、品質相似、地域相似的生態產品不正當競爭,避免劣幣驅逐良幣;要發展有機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增加產品的特性、質量檔次、文化背景、情感等內涵。
第四,拓展資金渠道,促進生態系統的服務價值實現。要培育形成多元化的生態產品生產、供給主體。要形成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方法、核算規范,建立實物賬戶、功能量賬戶和資產賬戶,將有關指標作為實施區域生態補償和綠色發展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實現可以通過發展旅遊業、林上林下經濟、地役權使用、交易機制、資金機制(如公眾付費、公益組織付費、政府付費以及多元主體付費等)來實現。要以市場配置、完善規則為重點,以準確反映市場供求、稀缺程度、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等成本,不斷提升自然資源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平。拓展資金渠道,探索有利於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財稅政策和綠色金融。
第五,加強制度供給,形成多元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監管有效的產權制度,規范生態產品使用權、保障收益權、激活轉讓權、理順監管權等相關權益。制定生態產品開發指南,綜合考慮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空間流轉能力及交通、人文、旅遊等多方面因素,確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生態產品差別化管理機制和實現路徑。應依據生態影響范圍和績效,擴大重點生態功能區補償轉移支付范圍,完善和提高生態補償標準,創新面向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的財政綠色分配機制,加快建立區域間、流域上下遊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此外,還需政府采購、市場培育、質量認證等制度配套。
隻有使保護生態環境、提供生態產品的地區不吃虧、有收益,才能保證有人願意從事生態產品的生產和供應,我國的生態環境才能得到保護,生態環境質量也才能得到改善。
本公眾號版權歸中國經濟時報所有。如轉載或引用本文內容須經許可,並註明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熱點鏈接
●習近平結束對俄羅斯聯邦國事訪問啟程回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系的聯合聲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俄羅斯聯邦總統關於2030年前中俄經濟合作重點方向發展規劃的聯合聲明
●國研視點丨促進人才區域合理佈局與協調發展
●關註丨打造非遺品牌建設推動傳統工藝高質量發展
總 監 制 丨 王輝 王繼承
監 制 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