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幾百裡連成一片,一望無邊的綠色海洋嗎,在我國東北地區就有這樣一片林海,你猜到它在哪裡嗎,
大興安嶺古稱大鮮卑山,是中華古文明發祥地之一,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大興安嶺中的“興安”系滿語,意為“極寒處”, “嶺”即滿語“阿林”,其意為山,因氣候寒冷而得名。
大興安嶺位於中國東北地區,從北向南地跨黑龍江和內蒙古兩個省級行政區,東與小興安嶺毗鄰,南部瀕臨廣闊的松嫩平原,是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水嶺,大興安嶺山脈東北起自黑龍江漠河市北部黑龍江主河道南岸,南止於赤峰市境內西拉木倫河上遊谷地,呈東北-西南走向,全長1400千米,均寬約二百千米,海拔在1100至1400米,,總面積32.72萬平方千米,這幾乎與我國廣東省全省的面積相當。
幾億年之前,造山運動使得海陸相遇,而後海水東泄而出,板塊之間的碰撞與拼合造就瞭大興安嶺的雛形,頻繁且復雜的地殼運動在山脊附近施展威力,自北向南,依次形成瞭渾圓又壯觀的諾敏河火山群,柴河火山群,阿爾山火山群與達裡諾爾火山群,這些火山群也是中國大地上為數不多的活火山,這些蘊藏著巨大能量的火山群為中國塑造瞭最適宜觀測與欣賞的火山遺跡,其中,位於大興安嶺中部的阿爾山火山群獨占鰲頭,以遼闊且宏偉的火山遺跡稱霸亞洲。
興安盟境內洮兒河自西北向東南貫穿大興安嶺山脈,最終匯入嫩江,因此以這條河流為界大興安嶺分為南北兩段,北段的大興安嶺寬廣無垠,長約七百七十千米,最寬處約四百二十千米,僅北段山系分佈就達到二十四萬平方千米,北段地勢由北向南逐漸升高,1528.7米的大白山是大興安嶺北段最高峰,山地東西兩側是嫩江右岸支流和額爾古納河水系的發源地,森林覆被率達60%以上,全國一片最大的原始森林就在其中,是我國最大的一片林場,歐亞寒溫帶針葉林帶遍佈每一個角落,林海是對大興安嶺對海的形容,然而大興安嶺達的綠色極為短暫,大興安嶺北段一年之中有九個月的時間都銀裝素裹,因此這裡也是中國東北重要的生態屏障和國傢森林保育區。
大興安嶺南段又稱蘇克斜魯山,長約600千米,平均寬度約一百多千米,因東南坡較陡,西北坡向內蒙古高原和緩傾斜,經過長期侵蝕,山頂渾圓,以海拔2029米的黃崗梁為最高,南段降水較少多為高山草甸與落葉闊葉林交錯分佈,在大板—林東—魯北—烏蘭哈達一線以東的低山地帶坡緩谷寬,寬闊的山間盆地與河谷平原交錯,是優良草牧場。
巨大的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決定瞭大興安嶺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與森林碳匯領域中具有的極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大興安嶺的森林碳匯量約為26億噸,占中國森林碳匯總量的1/3,承擔瞭極為重要的碳源與碳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