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一早,虹橋機場一號航站樓人頭攢動,多個國際、港澳臺航線在這裡重新啟航。
三年前,為瞭便於疫情防控,虹橋機場所有國際和地區航班遷移至浦東機場運營,3月26日是11傢航司重新進駐虹橋機場1號航站樓運營的第一天,2023年夏秋航季開啟的第一天。
作為放開後的首個新航季,官方數據說有169傢國內外航空公司計劃每周安排客貨運航班117222班,但在實際運作中,不同航線,不同航司,不同機場,可以說是有人歡喜有人憂。
喜1: 國內客運航班量超過疫情前
新航季,國內客運航班的周度計劃航班量超過疫情前,同比2019年同航季增長28.2%。
其中,京滬線的周度往返航班達884班次,日均高達126.3班次,超過上海-深圳、上海-廣州等航線,再次成為國內最繁忙航線;北京-成都在最繁忙航線中排名第二,日均達126.0班次。
2月以來,以京滬、京廣、滬深為主的商務幹線恢復速度排在全國前列,說明公商務市場正在迅速復蘇。
喜2: 部分旅遊城市“淡季不淡”
去哪兒平臺數據顯示,3月以來,國內多個城市機票預訂量已恢復至疫情前水平。3月預訂量前25名的城市中,三亞、成都、杭州、廣州、沈陽、海口、哈爾濱、長沙、重慶進出港預訂量已超過2019年,南京、北京、武漢、大連等城市恢復至2019年的九成以上。
大城市航線繁忙的同時,旅遊城市也呈現“淡季不淡”的特點,以三亞、海口為代表的海南,以大理為代表的雲南,兩大旅遊目的地省份的機票預訂量相較2019年增長明顯。在去哪兒平臺上,3月以來三亞進出港預訂量超過2019年45%,海口進出港預訂量增長19%;大理進出港預訂量超過2019年21%。
喜3: 部分國際線票價大降
攜程數據顯示,北京-曼谷航線機票價格較1月已有顯著下降,3月該航線最低直飛機票價格為2354元,較1月20日的最低價5379元,下降瞭近六成。
從去哪兒平臺數據來看,3月1日-20日,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韓國等國傢機票預訂量環比增長明顯,機票平均支付價格下降。
隨著航班換季的到來,飛往東南亞的航班數量增加,以新加坡為首的目的地機票價格下降明顯。4-5月從廣州、南寧、海口直飛新加坡的含稅機票價格低至500元左右,往返在1200元左右,較2月初下降瞭七成;五一期間直飛往返含稅價格升至2402元,甚至低於不少國內目的地。
日本、韓國、澳洲航線也在近期大幅增班,隨著航線恢復,機票價格也將迎來持續回落。比如4月16日,天津-東京直飛含稅價格為2572元,北京-東京2976元,環比3月降瞭近八成。
航班管傢數據也顯示,截至目前,五一假期期間出行的國際機票(含港澳臺)成交均價4178元,同比2022年下降68.43%。
憂1: 國際航班“滿血”道路漫長
不過,對於疫情期間靠國際線賺的盆滿缽滿的部分航司來說,國際線的降價對收益的影響可以算是憂瞭。
而從整體來看,目前的國際航班量較疫情前的2019年還是有較大的差距。
航班管傢數據顯示,3.13-3.19一周的國際航線航班量雖然環比前一周上升6.3%,但仍隻恢復到2019年的17.4%,恢復率不足兩成。
這意味著,本該投入國際市場的運力,依然要在國內市場內卷,也給國內市場的運營商們帶來瞭更多憂。
當然,不同國際航線的恢復情況差異也很大。比如中國至新加坡的航班恢復率達到36.7%,居於主要國傢首位,中國至歐洲的恢復率接近兩成,中國至美國的恢復率隻有6.0%。
憂2: 部分航司被限制增班
新航季,民航局下發瞭新的國內航班量“調控”通知,未來一個月(3月26日到4月30日)各航司的航班量恢復數量依然要由局方把握。
其中,有四傢航司的航班量恢復被明確要求實行總量控制,分別是金鵬航,西藏航,華夏航和幸福航。他們由於“綜合保障能力不足,未被批準按照2019年日均航班量恢復。
除瞭上述四傢外,通知還強調,如管理局認為個別航司綜合保障能力仍存在明顯不足,可對齊提出控制航班運行總量要求,上報民航局後執行。
對於綜合保障能力較強的航司,則允許根據市場需求和運行保障能力自主安排運力,但具體公司名單仍由管理局確定後上報民航局。
其他航司要突破2019年日均航班量的,也需要向管理局申請開展綜合評估,以確定公司可自主安排運力的航班運行總量上限
憂3: 不少航司重回虧損
一月份,在疫情放開和春運的刺激下,國內航司獲得瞭久違的盈利,但據航旅圈瞭解,目前不少航司又重回虧損。
一方面,國際市場恢復緩慢,造成國內運力依然過剩,另一方面,傳統淡季也讓航司的提價有心無力,最近南航,春秋陸續出爐的“隨心飛”就是例證,也意味著2月某委提出的不得低於四折售票的要求已無法落實。
不過,最近國際油價在美國銀行和瑞信危機的刺激下節節下滑,倒是給航司的成本下降帶來瞭希望,預計月底,消費者也將迎來燃油附加費下調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