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羊城晚報記者 賀全勝 實習生 吳宇豪 攝 |
羊城晚報記者 周欣怡
火紅的木棉,在料峭的三月綻放。作為“英雄花開英雄城”2023廣州傳承弘揚紅色文化系列活動的重要板塊,廣州市日前推出“紅棉之旅:盡賞紅棉之美 暢遊英雄廣州”等活動。
該活動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共同精心策劃。其中“廣州起義”紅色之旅是此次推出的精品旅遊路線之一。路線所涵蓋的景點和場館包括:觀音山戰鬥遺址、廣州起義紀念館(廣州公社舊址)、北京路步行街(北京路紅色文化傳承弘揚示范區核心片區)、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市民遊客既可以在沿路欣賞紅棉美景,也可追尋英烈戰鬥的足跡、感受英雄城的浩然之氣。
記者在參觀遊覽“廣州起義”紅色之旅精品路線時發現,景區內遊人如織,其中不乏青少年進行紅色研學的身影,以及緬懷革命歲月的中老年群眾。
觀音山戰鬥遺址是此次“廣州起義”紅色之旅的第一站。記者看到,在越秀公園的山坡上,豎著一塊“觀音山戰鬥遺址”紀念碑。據越秀公園講解員藍玲玲介紹,90 多年前,這裡曾發生過一場硝煙彌漫的生死激戰。
1927 年12 月11 日,廣州起義爆發。起義軍迅速解除瞭駐觀音山敵軍武裝,並與敵軍展開激烈的戰鬥。次日,大批國民黨軍隊從四面八方進攻廣州起義軍民。當晚,尚未接到撤退命令的工人赤衛隊在十多倍於己的敵軍猛烈攻擊下,仍堅守觀音山陣地,同敵人殊死戰鬥。許多工人在此次戰鬥中獻出瞭寶貴的生命。如今,當年的戰場已是綠樹成蔭、景色秀美,隻有這塊“觀音山戰鬥遺址”紀念碑,無聲地告訴人們這裡曾經發生的故事。
“廣州起義”紅色之旅的第二站是廣州起義紀念館。記者走進廣州起義基本陳列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一條紅佈帶。
紅佈帶是當年參加起義軍民的識別標志,凡參加起義人員需一律佩戴。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講解員劉文君向記者介紹,由於原計劃泄露,起義被迫提前一天進行。當時紅佈帶準備並不充足,不少起義軍民把白佈染成紅色,佩戴在脖頸和手臂上。起義期間遇到陰雨天氣,紅佈帶遇水褪色,不少起義人員的脖頸和手臂上都留下瞭紅色印記。
雖然在起義失敗後,紅佈帶留下的紅色印記成為起義軍民被追殺的“證據”,但不屈的紅色火種依然留在人們心中。前來參觀的不少市民表示,追尋廣州起義留下的血與火印記,回望這段壯烈而崢嶸的革命歷史,依然倍感振奮。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也是此次紅色之旅的重點場館之一。清明將至,記者發現已經有不少市民來到此處,緬懷起義失敗後壯烈犧牲的5700多名英雄兒女。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褒揚紀念部部長何秀婷告訴記者,廣州起義英烈們用生命和鮮血詮釋瞭鬥爭精神,踐行著他們的初心和使命,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也承擔著傳承紅色基因的歷史重任。“革命先烈們偉大的革命氣魄和鬥爭精神,也將一直激勵著後輩砥礪前行。”何秀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