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喜平
从登上前来迎接的旅游大巴那刻起,学生们就兴奋得叽叽喳喳说个没完没了。
这天,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在云台山旅游学院精心组织安排下,我们四五六三个年级乘坐大巴车走进云台山,开启了研学实践活动。
大巴车很快把我们带到百家岩停车场,学生们在售票大厅前的绿地广场上集合,拍照合影,留下难忘的瞬间。
第一站,我们来到云台山神秘的智慧中心。一个多功能的大屏幕展现在眼前,通过讲解员热情地介绍,我们知道这里是云台山的“中枢区域”,可实时提供景区客流数据、天气情况和车辆信息。讲解员一边说着,一边随手把屏幕上红石峡的一位游客放大影像拉至学生们面前,游客的神态、动作一目了然,引起学生们一片惊呼。
在这里,学生们感受到了高科技的魅力,感受到云台山强大的管理服务能力。
第二站,我们来到云台山叠彩洞文化教育基地。在这里,学生们追寻着前辈足迹,感悟到愚公移山般的叠彩洞精神。“以大山深处一斗水村民为主力军的修武人民,在悬崖峭壁上,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先后花费十年时间凿出十九个穿山洞,打通了一斗水村与外界的联系,实现了祖祖辈辈的心愿。这是我国筑路史上的奇迹,也是修武人民战天斗地,勇于改善生存条件的真实写照。”解说员用一口标准普通话热情介绍说。
参观完叠彩洞党性教育馆,那一幅幅生动真实的照片,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深刻领悟到修武人民坚忍不拔的叠彩洞精神。
“但愿这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叠彩洞精神,能够深入学生骨髓,激励他们执着追求人生梦想。”走出叠彩洞文化教育基地那一刻,我默默念叨着。
第三站,我们来到云台山世界地质博物馆。“山”字形的外观设计强烈吸引着学生们,我们先后参观了十一个展厅,通过图片、文字、模型、实物、影视,虚拟现实等不同形式,近距离接触到大大小小行形形色色的岩石、矿石,了解了它们的历史、成因及价值,对地质知识和自然资源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对云台山的地貌演变和地质特征有了较深的了解。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一个女学生指着写有“恐龙蛋”的简介牌子,看着比拳头还大的坚硬圆石,兴致勃勃讨论着。
参观云台山世界地质博物馆,相信不单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眼界,也一定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午餐后,我们走进了云台山的精华景区——潭瀑峡,只见峡长壁深,山体上高低错落的植被蓬蓬勃勃,峡谷里白水巨石,参差交互,溪流淙淙,一步一景,美不胜收。欣赏了多姿多彩的自然山水,又观看了高科技球幕影片《穿越云台山》,在学生们一阵阵惊呼中领略了云台山四季的风光。
最吸引人的是云台山深处的猕猴谷。野生的猕猴在山间树木上腾挪跳跃,那灵巧的身姿,调皮可爱的神态,让孩子们欢天喜地,连童心未泯的成年人也喜笑颜开。准时的动物表演开始了,孔雀、豪猪、猴子、金刚鹦鹉、大鹅、白鸽等萌宠,在驯兽师的指挥下,轮番登场表演,加上美女主持人的精彩讲解,让学生们眼界大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自古以来,博览群书和游历见学,就是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途径。这次研学旅行,学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体验了大自然的奥秘,触摸到大自然的奇妙,了解了书本以外的知识,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
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团体合作的精神,净化和陶冶了孩子们的思想和灵魂,孩子们的精神境界达到极大提升。
作者简介:
李喜平,笔名“心雨”,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