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十二时辰养生法源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强调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讲究和谐与平衡的系统,五脏六腑皆有神明,如果偏离了它,就会生病。人体内的经气就像潮水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流动,在各经脉间起伏流注,且每个时辰都会有不同的经脉“值班”。古代中医养生学家根据历代百岁寿星的养生经验,顺应经脉的变化,将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规律作息相结合,制定了一日十二时辰养生法。明代石室道人称之为“二六功课”,清代养生学家称之为“十二时无病法”。所以,十二时辰养生法是我们先人延年益寿的传统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栏目将推送广东省名中医池晓玲教授有关十二时辰养生方法的相关内容,结合不同的季节、节气,指导广大民众开展日常的养生保健及防病祛疾,共同探索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养生的黄金时刻,以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亥时,是指21-23时的时段,这是一天中最后一个时辰,《说文解字注》把“亥”注为“荄”,有“微阳从地中起接盛阴”的意味。说明亥时自然界阴气逐渐达到最甚,然后阳气升发,新的一天又将展开了。而在人体内,亥时正值三焦经当令,是三焦经功能最活跃的时候。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主持诸气”。说明三焦有分配人体元气,疏通体内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经活跃,一方面将元气输布到全身的五脏六腑,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另一方面,疏通体内水道,将体内废物、毒素“清扫”到各个排泄器官,以方便这些排泄器官把废物、毒素排出体外。所以,在一天的最后阶段,顺着三焦经功能特点进行养生,对人体是非常有裨益的。
首先,要避风寒。
亥时已是深夜,此时大自然阴盛阳弱,寒气容易侵袭人体。由于三焦经主要作用于体内胸腹脏器,对体表的皮毛和腠理的温煦、固护作用不足,此时稍不注意容易感受寒邪,引起感冒、过敏性鼻炎、关节病、甚至胃肠疾病等。因此,亥时要注意衣着保暖,而且不宜大开门窗,夏日夜间空调也应设置至适宜温度,不能一味追求凉爽。古语有云:“圣人避风,如避矢石”,在亥时尤其需谨记此话。
对于一些正气不足或者体质偏寒的朋友,除了此时做好避寒保暖,平时可以定期艾灸三焦经的原穴——阳池穴。阳池穴有调理三焦、沟通表里,生发阳气、温暖全身的重要作用。阳池穴位于手腕的腕背横纹上,前对中指、无名指指缝的凹陷处,每次用艾条悬灸5-10分钟,每周2-3次,4周为1疗程。
其次,慎夜宵。
传统中医认为,食物入胃,需要在脾、肝、肺等内脏经气辅助下才能很好地吸收运化,并及时将渣滓排泄。亥时天地俱静,人体五脏经气不活跃,故不宜进食夜宵,以免破坏五脏的工作规律,也影响三焦经调气和疏通的作用。此外,中医认为,水的属性偏阴寒,过量饮水可耗损体内阳气,故亥时也不宜过量饮水,建议在200ml以内为宜,若有睡前喝牛奶的习惯,也建议调整为亥时之前喝。有些朋友平素胃肠功能较弱,虽然没有进食夜宵,但到了睡前还是觉得胃部饱胀感,这时可以捏按足三里穴进行调节。《灵枢》有“邪在脾胃……皆调于足三里”的说法,说明本穴有促进胃肠功能的功效。足三里在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可用大拇指或者中指按揉3-5分钟,至穴位有酸胀、发热的感觉即可,每日睡前揉按1次。
最后,忌熬夜。
亥时又称“人定”,表示到了人们安定睡眠的时候了。在这个关键时刻,人体内三焦经在为一天的生理活动做一个收尾,进行气血分配和清除废物、毒素。故此时处于安静睡眠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人体没有进入睡眠,甚至处于精神亢奋或者还打着“疲劳战”,不但容易引起体质下降、抗病能力减退,也会影响三焦经气主持气机和通调水道的作用,导致形成痰饮、湿浊、水肿等病理产物,影响健康。那么如何才能尽快进入睡眠呢?可参考南宋蔡元定《睡诀铭》中提出的“先睡心,后睡眼”理论,也就是睡觉之前空出半小时,放松身体,摈弃杂念,使内心清静,如佛家所讲“心无挂碍”。然后上床闭眼酝酿,以等候倦意袭来,顺利进入梦乡。很多朋友喜欢躺在床上刷手机直到睡着,这种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消耗太多时间了,而且手机蓝光会抑制体内褪黑素分泌,也影响睡眠质量。
专家简介
池晓玲
广东省中医院肝病科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主任导师,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研究团队负责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负责人,广东省名中医,岭南名医,主任中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医哲学访问学者,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第五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师承“薪火工程”指导老师,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肝病重点专科协作组组长。
兼任九三学社中央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委会副会长及方药量效研究专委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及方药量效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分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肝胆疾病健康促进专委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中医肝病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保健协会首席专家顾问、广东省保健协会健康服务示范基地首席专家等40多个学术任职。
从事中医临床研究工作40余年,坚守中医原创灵魂,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推进中医肝病的传承发展,创立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及其创新性学术思想,建立以辨证论治为主导的“预测-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一体化的肝病防治模式,疗效显著。擅长中医辨证施治、中医心理治疗、情志疗法、中医外治法、药膳食疗、养生保健,提出并实施中医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治疗肝病,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供稿:池晓玲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张朝臻谢玉宝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