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姑苏城,半部江南诗。文化是古城最鲜明的底色,是古城发展的根基,在全力打造文化新名片的同时,保护区、姑苏区积极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提档升级,为古城注入新的生机与动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悠悠千年姑苏古城,曲折萦回街坊小巷。
岁月如水,一眼千年。
去年,沧浪街道融合江南文化、官府文化、创新文化打造“一眼千年·游古赏今——文化姑苏游学”特色游学路线,再现了粉墙黛瓦、轩窗临水的千年古邑,描画了拥抱时代、活态焕新的现代姑苏,启发学员们古城保护与更新的智慧、感受廉政文化魅力和老厂房变迁的历史与新生。
今年,沧浪街道将围绕线路中的人文古迹、名人故居、古街古巷等20余个点位,介绍各点位的历史由来和相关知识延伸等。
在粉墙黛瓦的民居背后,或许都曾住过了不起的历史人物。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蕴藏着百姓生活的烟火气息 , 承载着千年姑苏的乡愁与记忆。在姑苏城内,有着众多见证历史沧桑的古迹。今天,我们要带大家探访的,是这其中的一座古桥——乘骝桥。
乘骝静影——乘骝桥
乘骝桥:道前街往西尽头有条小巷,名为剪金桥巷。传说吴王为了讨好西施,曾在此剪断金簪买花,以博美人欢心。巷内有一座桥,名为乘骝桥,连接着学士街和剪金桥巷。这座桥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至今已有149年的历史。桥石柱上清晰可见“同治十三年”(1874年)“桃月建造”(3月)“荷月重建”(6月)等字样,仿佛在诉说着昔日的辉煌。桥面为整块石板,保存完好,河边景色尽显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
历史文献中,对乘骝桥的记载亦不少。清末苏州《巡警图》标注此桥为“乘骝桥”,民国三年《新测苏州城厢明细全图》中称其为“骝桥”,而在民国二十九年《吴县城厢图》里被称为“陈留桥”。2000年苏州市古城区水道分布示意图中,则标记为“乘马桥”。
2006年的改建,使得这座古桥焕发新生。原本用水泥粉刷的护栏,变成了青色城砖护栏;而被水泥覆盖的拦杆,经清理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六根望柱历经磨难终得重现。西侧望柱镌刻“同治十三年”、“桃月建造”,另一侧新刻“道养市民公社重修”、“荷月重建”。重建后的乘骝桥仍为石板单孔平桥,桥面由四块长条石梁并列,栏杆石用长条麻石砌在护栏上,护栏中间镶嵌一块金山石,阳刻“乘骝桥”桥名,并用朱漆涂红,显得格外醒目。
“乘骝桥”的“骝”字,意为“黑鬃黑尾的红马”,也泛指骏马。因此,乘骝桥寓意着骏马坦途、四通八达。站在桥上,仿佛能听见昔日车马喧嚣,看见两岸人家的安宁生活,不禁对古城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生出无限感慨。
游学知识拓展
月份的雅称
正月──柳月 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巧月 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
十月──阳月 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腊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
小桥、流水、人家
灵动而又经典的江南风貌
河水倒映着天空的蓝
光影浮动间
是流动的生命之美
而在一种非遗手工艺中
也存续着古朴与变幻流动
它就是——扎染
延伸阅读
水乡扎染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工艺,古代染缬中的奇葩。
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当时的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鹿胎缬绢片
扎染技法的采用使面料富于变化,既有朴实浑厚的原始美,又有变换流动的现代美,兼具中国画的水墨韵味和朦胧感。
扎染一直以自己独特而奇妙的美根深蒂固地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美化群众的生活。朴实无华,天然成趣。
话盘门
供稿:综合处 刘晴
点赞+在看!
马上分享小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