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人饭本不完全干巴,“干巴白人饭”的渊源还要从一位东北大姨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英国老公的午餐说起:将黄油在全麦面包上涂匀,上面摆放好牛油果、两片腌制好的三文鱼,最后再加一小撮芝麻菜,一顿操作和精致地摆盘后,这道一人份的“丰盛”英式午餐就做好了。
图片:抖音©中英家庭
视频刚出来的时候,网友们一度以为是作者跟我们开了个玩笑,但随着每天的更新,网友们逐渐相信世界上确实有人这么吃,并纷纷表示“这玩意儿咬一口下去,脖子都得抻长二里地”,“就这么点儿东西还用摆盘?我靠着冰箱就吃完了”,“一顿饭下去,倒欠二百大卡”。
图片:小红书©UW广播站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也有不少人跟风尝试了这种吃法,按照同样的思路制作自己的饭菜,结果却是两极反转:有的人痛不欲生,说忙完一天还要面对如此一盘食物,“感觉人生都要完蛋了”;还有的人直呼“真香”,惊喜地发现这种吃法不仅健康便捷,甚至还因为吃的干净而瘦了几斤,从质疑、理解到成为白人饭的忠实粉丝。
图片:小红书©Serpentskirt
要知道“白人饭”,还被称为“生命体征维持餐”,其精髓就是将碳水、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用极简的调料组合在一起,这种最大限度保留食材本身味道的烹饪形式可以说是白人饭的灵魂,做法当然也是越简单越好——水煮、少量橄榄油煎制、用烤箱烤,有的吃完甚至连餐具都不需要洗。与其说是烹饪,做白人饭的过程更像是依据自己的口味堆叠各种营养元素。
图片:左 公众号©吃货研究所 右 ©Pinterest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大多数人早已习惯了用魔法般的烹饪技巧,将食材激发出美妙的化学反应,内心不禁感叹,外国人为什么喜欢吃这种色香味皆无的菜肴?实际上白人饭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正潜移默化地揭示着西方人对饮食的态度:通过减少在烹饪上花费的精力,换取更多的时间来享受生活和拓展爱好。
抛开味道不谈,白人饭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适用于当代都市生活的饮食习惯。首先,只要保证你冰箱里的食材新鲜且充足,基本上每天早上起床后,用10分钟就可以准备好一顿饭,用的就是最基础的面包、蔬菜和肉蛋奶,以蛋白质和蔬菜为主搭配而成的早餐,可以让大脑保持敏锐,白天不会犯困,许多人尝试过后都反馈“感觉轻盈了不少,身体更容易被驱动,连赖床都少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Echoooo
而到了中午或晚上,则是用土豆或全麦面包取代传统的米面类精制碳水作为主食,搭配花菜、生菜、西芹、西兰花、西红柿等水煮或做成沙拉的蔬菜,肉类则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替换成新鲜的三文鱼、鸡肉和鱼,用烤箱烤或少油煎制,调味更是要简单,远离重口味的工业味精;就这样吃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自己的味觉逐渐被“脱敏”,吃东西能尝出食材本来的味道了,久而久之,身体自然就戒掉了那些重油重盐的外卖,精神也变得充沛轻盈。
图片来源:上 公众号©健康报 下 小红书©crush七饭
在繁忙的生活中,许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觅食途径:一开始,用舌尖上的放纵来缓解生活的疲惫,从无辣不欢的火锅和串串,到各式各样的炸鸡饮料,但很快你会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已经无法消受大量的工业味精,不得不转而投奔低卡营养的轻食选择。
图片来源:小红书©Pinterest
而白人饭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都市人拯救亚健康和精神压力的“福音”。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奥秘:选用极少加工的新鲜食材,其中白水煮蛋和鸡胸提供了蛋白质,奶酪片、芝士片提供优质的乳脂,新鲜蔬菜提供了丰富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面包、土豆和红薯则能充当主食,这样一来,人体每日所需的营养物质基本就凑齐了,并且还不用过度摄入油盐味精,为身体增添负担;有人说,吃这样的白人饭“生理上明明已经不饿了,但精神上却总觉得没饱”,实际上这样的饮食模式更为健康,一项发表在《细胞·代谢》杂志上的研究就发现,坚持八分饱不仅有助于减重,还能延缓衰老,甚至能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风险。类似的研究还有不少,比如一项发表在《自然衰老》上的研究发现,将热量摄入限制在 85%的参与者比正常饮食参与者的衰老速度要慢 3%。
图片来源:小红书©Pinterest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在吃“白人饭”时需要注重营养均衡配比和热量摄入,我们吃白人饭是为了健康和改善饮食结构,而不是一味地为了减肥而“糊弄”;在既满足每日热量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有精细的营养搭配,这样才是真正从饮食方面关注健康,为身体补充能量,开启更好的生活方式。
图片:Pinterest / 小红书 /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