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貉口”知多少?
创始人
2024-07-26 00:01:20
0

至2023年末,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为2487.45万人;那么,2024年的上海,又住着多少只貉呢?

记者|王仲昀

傍晚6时前后,7月上海的夜幕尚未降临。落日仍挂在西边,周围飘着淡粉色的云彩。在松江区贝尚湾小区的西南门,正是热闹时候。有年轻人全套打扮,正要出去吃晚饭,也有阿姨在家吃好饭,牵着可爱小狗出门在小区遛弯。白日酷暑的热气尚未散去,耳边蝉鸣不绝。

没过多久,在夜色中几位穿着同样衣服的人聚集在小区门口。他们大多穿一件绿色短袖T恤,搭配黑色长裤。T恤胸前印有一只可爱的小动物,也是这个夜晚的主角——貉。

2024年7月13日晚,第三次上海“貉口普查”正式启动。在这一天晚上,由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翁悦领队,队里有一同来的情侣,有独自前来的年轻女生,还有对野生动物感兴趣的妈妈带着6岁的女儿,以及作为记者的我。

像这样的小队,当晚在上海超过300个。小队成员集结在各个已经有过貉出没的点位,耗时近3小时,试图探寻貉的踪迹和数量。一周后的7月20日晚,同样的调查还要开展一次。这些“公民科学家”的调查结果,将最终汇集成2024年度上海“貉口普查”报告。

这并非《新民周刊》第一次报道上海的“貉口普查”。不过,相较于2022年和2023年前两次从宏观的意义和价值层面关注“貉口普查”,这一次我与其他志愿者一样,参与到调查中。在开始调查前,我期盼能够在夜色中亲眼见到野生貉,也好奇当下的上海市民对待貉的态度,更想弄清楚一个问题:至2023年末,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为2487.45万人;那么,2024年的上海,又住着多少只貉呢?

调查现场,“幸运”与貉相遇

上图:上海松江贝尚湾小区里的貉。摄影/王仲昀

晚上7时57分,贝尚湾88号楼和89号楼之间的小道上,一只貉出现了。

当时,志愿者杨珊珊,还有她6岁的女儿和我正走在一起。按照计划,志愿者两人一组,沿着事先规划好的小区调查样线,尽量去发现小区里的貉。一旦看到貉,需要及时停下脚步,在专门的调查软件上记录下看到貉的具体位置和数量。

我手里拿着手电筒,走在样线上,不轻易放过每一个小区的角落。有了过去几年的探索和研究,一些关于貉出没的居民小区的共性逐渐被人熟知,比如这些小区通常有着不错的绿化。13日晚小队调查的贝尚湾非常符合这一点,这里植被葱郁,有小河流自西向东穿过小区,在一些主干道旁边的小路周围,依稀还有一些流动水源。这些因素都更有利于野生貉的生存。

在我亲眼见到貉的那一块地方,同样满足上述条件。这条小道上,路过的人类稀少,有密集的灌木丛,而灌木丛后面就是一片小池塘。我第一眼见到那只貉时,只望见了它的背影。黑夜掩映下,那个背影和流浪猫有点相似,但尾巴好像很短。一个念头忽然在我脑海中迅速闪过:那可能就是貉!

我顺着小道,快步朝里走去。在池塘的前面,一片半米高的灌木丛看上去没有什么异样。下一秒,当我蹲下,将手电筒对准前方,一只有着浓厚“黑眼圈”的小动物正在安静地和我对视。它不是流浪猫,它就是一只貉。

这一刻,貉与它面前的人类都保持了静默,没有出声。貉不知道,这些人类的内心已经难掩激动。我没料到第一次参与“貉口普查”,就在上海的居民小区中见到了野生貉。这已经是杨珊珊第三次带着女儿参与“貉口普查”,2023年的两次调查她们都没能见到貉,这一次眼看既定的样线也快要走完,没想到貉就这样出现在眼前。

“貉口普查”的调查方式分为两步。沿着调查样线行走观察前,作为志愿者要先完成第一步,即随机对小区居民进行相关访谈。访谈开始前,志愿者会从领队那里领取“貉口普查”调查记录表。

拿到表格时,我发现这份调查记录表非常细致,涉及访谈居民今年在小区看到貉的时间、地点和数量,还包括居民和貉的大致距离、貉的行为、貉出没地点的生态环境类型,以及貉的健康状况。在生态环境这一栏,又细分为:硬质化建筑和地面、草地、灌丛、树林和水域。

2024年“貉口普查”的报名开始于5月,在7月13日的正式调查开始前,志愿者们会接受线上培训。培训告诉大家,在访谈社区居民时,除了兼顾男女和不同年龄层的人群,可以多找小区保安和正在遛狗的居民,因为这两类人的信息量更大。

13日晚的调查证明了这一点。从访谈结果看,在贝尚湾见到貉最多的,往往是遛狗的人们。这一点不难理解:遛狗决定了他们需要每天出门,而且不止一次;遛狗有一定活动范围,通常会覆盖小区;狗的观察力和人不同,一旦和貉相遇,狗会立刻有反馈。

在靠近小区河边的道路上,一位穿着褐色长裙,牵着一条灰色泰迪犬的阿姨,听说我们正在调查貉,和我们热情地聊到她在小区见过的貉。阿姨说,今年似乎没怎么见到了,前几年貉最多的时候,晚上遛狗走在路上,路两边的草丛里经常看到貉聚集在一起。“一开始貉会吃留给流浪猫的猫粮,后来居委宣传说,不要投喂,投喂不好,会搞得它们数量泛滥。我觉得数量太多不好,但是我们也不能好端端地去害人家,再怎么说也是生命。”

在交谈的最后,阿姨跟我们再次确认:“不接触,不投喂,不伤害,对吗?”

在贝尚湾,阿姨反映的情况具有代表性。在13日晚将近一小时的随机访谈中,大部分居民都在小区见到过貉,只是次数和频率不同。而他们共同表示,今年似乎没有往年那么多了。“不知道今年为什么看到的变少了。”这样的表达多次被提及。

所以,如果貉的数量真的在今年有明显的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小组随机访谈结束后,翁悦告诉志愿者们,如果貉变少了,可能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目前已有的观察,这个小区流浪猫很多。猫和貉存在直接竞争的关系,往往猫多,貉就会变少。貉多,猫就会减少。另外我注意到,小区里已有的流浪猫投喂点,猫粮都被放在了相对高的位置,这样的话猫可以跳上去,但貉就吃不到了。”

访谈结束后,6位志愿者被分为3组,进入样线调查计数环节。贝尚湾小区内部,划分出3条样线,每条长度约1公里,基本覆盖了整个小区。实际上,这段近1公里的路线走起来比想象中要更久一些。志愿者们不会只顾着向前走,而是拿着手电筒,想要尽可能地尝试找到小区里的貉。

上图:杨珊珊母女作为志愿者,第三次参加“貉口普查”。摄影/王仲昀

当我和杨珊珊差不多走完样线的三分之二,她6岁的女儿流露了担忧,生怕自己今天还不能见到貉。几分钟后,我们就在88号楼和89号楼之间的小道灌木丛中,见到了那只貉。

貉见到人类蹲下,看到人类手上的手电筒发出的光线,也没有立马逃走,而是选择和我对视一会儿。直到我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给它拍完照片,这只“给面子”的貉才转身向后面的小池塘走去,消失在黑夜中。

当晚调查结束后,我把貉的照片分享给翁悦的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放教授。后来王放告诉我,从2022年上海“貉口普查”启动后,每年这个时刻,他都会在手机上看到志愿者从上海各个小区拍到的貉。

也许是在贝尚湾访谈调查的经历过于顺利,让我在一周后来到几百米之外的绿地尚城进行访谈时,对即将到来的情况完全没能预料。这一次,“理想”的访谈对象消失了。近30位路人中,只有1位表示在绿地尚城这个小区见到过貉,而绝大多数居民,不知貉为何物,完全感到陌生。甚至有人把志愿者当成了推销员,还没等我们开口,就听到对方一句“我不买,你不要跟我说话”。

20日晚上,本年度“貉口普查”的第二次调查,我在绿地尚城花了比第一次更久的时间和力气在样线上,最终只见到一只小刺猬。关于这个小区的选择,翁悦向我解释,今年除了一些前两次“貉口普查”已经调查过的点位,也加入了一些新点位。这些点位源于网络上有人反映,在这个小区见到过貉,所以会被纳入。

相较于是否见到了野生貉,在我看来更神奇的是人类的态度。贝尚湾和绿地尚城相距不超过500米。物理空间上如此接近,但两个小区的居民对于貉的认知却完全不同。

走向常态的“貉口普查”

2022年起,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联合发起“貉口普查”项目,通过公民科学的组织形式调查貉在上海的分布范围、种群数量等。

2023年上海“貉口普查”报告显示,这一年貉在上海的分布点位持续扩散,有貉记录的小区超过300个,总数在3000—5000只,但貉在社区环境中的平均密度和遇见率在下降,人与貉的冲突、市民投诉随之减少。猫粮投喂和湿垃圾管理不当,是局部地区貉数量不正常增加的主要诱因。

刚刚结束的2024年上海“貉口普查”,参与的志愿者和调查涉及的点位,都比前两年更多了。王放在采访中透露,今年7月13日和20日两次调查,参与人次应该超过了600,点位已经基本覆盖全上海。

除了调查点位更多,覆盖范围更广,组织者也比以往更照顾公民志愿者的情绪。“前两年,许多志愿者被安排的点位离自己很远。他们横跨上海,大老远赶来,忙活了3小时,结果没有见到貉,有人多少会感到失落。”因此,今年分派给志愿者调查的点位,至少都有过貉出没的记录。

这些记录,有些来自于小区居民拨打的12345投诉热线,也有的是布置在野外的红外相机监测到的活动,或是媒体公开报道。今年5月,“貉口普查”组织方在上海市林业总站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将上述记录全部整理出来,最终梳理出一批供调查的点位。

“貉口普查”进行到第三年,也有一些细节没有变化。比如,调查方式和时间基本和前两年一致:调查仍然由居民访谈貉样线记录构成,正式开始时间是7月,两个周末的晚上6点前后。

对此王放解释,没有刻意选择更晚、人类活动更少的时间,一方面是照顾更多志愿者出行,尤其是那些带着小朋友的家长;另一方面,夏天傍晚6点,人类活动集中,更贴近居民的真实生活场景,符合公民参与的初衷。

上海的野生动物不少,为什么当初选择的调查对象是“貉”?在王放看来,这不是刻意的选择。“我们没有选中貉。在上海这座城市,我们想要关注本土物种。具体来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物种本身的数量和分布也得在不断变化;其次它不能只是满足我们的科学好奇,而是要和市民的生活有真正的关联。它最好是生活在人类身边,人类对它的态度也在变化中。如此一来,貉就是上海最合适的研究目标。”

在采访中,王放一直提到“变化”。

“随着貉口普查逐步从一项创新试点工作走向常态,无论调查有没有新发现,我们都要坚持做下去。貉作为上海本土野生动物,回归城市这件事已经发生了。它的变化是持续的,也是可期的。我们坚持下去,不是流于形式,而是想要真的把它纳入城市管理的日常工作。”

因此在公民参与的“貉口普查”之外,上海也在其他层面关注着人与貉的关系。野生貉作为犬科动物,携带人畜共患病及其他疫源疫病相关病原的情况未知,这些病原可能存在感染人和其他动物的风险。为此,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在持续推进上海市野生貉疫源疫病调查与监测研究工作。

就在2024年3月,由上海市野保研究中心牵头,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复旦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专业机构组建了8人次的野生貉调查采样队伍。采样地点涉及松江、闵行的多个小区。在相关协调下,采样队伍顺利进入居民小区,开展野生貉诱捕与样本采集工作。最终,团队共捕获野生貉10只,采集肛咽拭子、血液等样本50多份。上海市野保研究中心将对所采集样本中的病原进行检测,确定其中的病原种类。

回到本文开头那个问题:2024年的上海,到底有多少只貉生活在小区里,又有多大概率遇到貉?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妨期待一下今年的“貉口普查”报告。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兰州牛肉面的“包容”与“融合”... 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有这样一碗面,它朴实无华,却能在街头巷尾点亮无数的生活,它风味独特,却又兼容并蓄...
FV佛罗伦萨小镇“仲夏夜游”创... 9月10日,FV佛罗伦萨小镇“仲夏夜游”主题活动正式收官,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优异的业绩表现。20...
【合集】在这里,聆听广东教育强... 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广东省2025年表彰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大会于9月11日在广州举行。当天,羊...
绝美!扬州初秋着色瘦西湖 半是... 2025年9月11日,初秋的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夏日的翠绿尚未褪去,秋日的斑黄已悄然点缀其间,斑斓的色...
江苏盱眙再添“新身份”! 9月9日,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第二批“江苏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名单,淮安市盱眙县成功入...
景区小程序售票系统上线,票务管... 过去,很多人去景区游玩,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排队买票耗时长,窗口拥挤,既影响心情,也让景区在高峰期压力...
受降雨影响 河南多家景区紧急关... 受强降雨天气影响,河南多家景区发布通告紧急临时闭园。其中: 登封市10家A级旅游景区(嵩山少林景区、...
共护长春航展,共筑双节美好旅程... 为提升全市文旅行业服务质量,增进游客满意度和获得感,营造“放心游、安心游”文旅市场环境,2025年航...
南阳首家!姜营机场希尔顿欢朋酒...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董克 通讯员 张俊 9月9日上午,由蓝天集团投资建设的南阳市姜营机场希尔顿欢朋酒...
探徐汇|“第二弹”来了,《疯狂... 日前,徐汇滨江的“沪”朋唤友Zooti Walk主题活动正式开启“第二弹”扩展,冰川镇、雨林区、撒哈...
广西走进江苏南京,开展旅游推介... 9月9日-10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农业农村厅、体育局、林业局共同主办的...
云南昆大丽6天5晚攻略:人均2... 🌿云南昆大丽6天5晚攻略:人均2000+云南旅游真实体验+避坑指南速戳🔥 云南旅游到底有多香?作为刚...
宿迁白酒:品质为核 绘就高质量... (速新闻记者 张欣婷 张浩)当下的宿迁,秋高气爽、酒香四溢。9月10日,在江苏乾隆江南酒业股份有限公...
吴向东:中国美食成为全球品质生... 9月10日,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的重要活动之一,“2025世界酒业发展峰会”在中国...
中秋选酒纠结症?这届年轻人已经... 近日,正在为中秋家宴筹备酒水的李女士,陷入了纠结。 是选择茅台中秋团圆礼盒、搭配白瓷茶具套组给家宴提...
食品 X 光检测机:守护盒子蛋... 在烘焙行业蓬勃发展的当下,盒子蛋糕凭借其精致的外观、丰富的口味以及便捷的食用方式,成为了众多消费者日...
原创 薄... 薄琳与茶修:昔日驼铃载砖茶北上,今朝我们携澄心西行 作者︱孙树恒 一 今天上午,著名作家,内蒙古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