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琳与茶修:昔日驼铃载砖茶北上,今朝我们携澄心西行
作者︱孙树恒
一
今天上午,著名作家,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名誉会长邓九刚老师电话说,让我见一位做茶叶的老板,说有事商量,不一会儿,我见到“如一茶修”的老板薄琳老师,因为从经营茶馆本身来说,叫老板;对茶修来说,我应叫薄琳老师,薄琳老师说在九月十六日要邀请全国各地的知名茶修人士来呼和浩特,举办《万里传茗 茶修达疆》百场约茶。特邀请我参与活动。
“茶路即心路。”“昔日驼队载着砖茶从江南北上,穿越沙漠、草原,把茶的暖意带到内蒙古;如今我从北京回来,想带着‘澄心’西行,把茶修文化落地家乡。”她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对故土的眷恋:“敕勒川上,茶约青城;塞外春醒,青城风起——我总在想,当大漠的长风遇见江南的茶烟,会碰撞出什么样的故事?而‘如一茶修’作为承办方,就是想把这份故事写在内蒙古的土地上。”
“内蒙古是茶叶之路的重要节点,这里的人对茶本就有感情;而茶修能让人静下来,我想让家乡人在忙碌的生活里,也能有一杯茶的慰藉,这既是对茶修事业的热爱,也是对这片热土的情怀。”
二
听着薄琳老师聊起茶修,我不禁有些好奇。喝了大半辈子茶,从青砖茶到普洱,从茉莉花茶到龙井,自认也算熟悉茶事,却从未听过“茶修”一说。“到底什么是茶修?”我忍不住问出口。
薄琳老师眼神里多了几分敬重:“习茶十三年,以前是边工作边学习,业余时间都用来遍访各大茶山。打算创业后辞掉了体制内工作,全心全意在我爱的茶行业里深耕,时间不负,每一步都算数…”“说起茶修,我最该感谢的是王琼老师。是她带着我走了九年的茶修路,直到现在,我才真正懂了‘借茶修为,以茶养德’这八个字的分量。”
九年前,薄琳老师在北京第一次接触茶修。起初,她只是觉得“用茶调节心情”很新鲜,可跟着王琼老师学习的日子越久,越发现茶修远不止“泡茶”那么简单。“刚开始学的时候,我总执着于‘泡出最好喝的茶’,水温差一度都焦虑,手法错一点就懊恼。”她感叹道,“王琼老师却告诉我,茶修不是‘比技巧’,是‘修心性’——你对茶用心,茶自然会给你回馈;你对人真诚,茶汤里就会有暖意。”
在北京的九年里,薄琳老师从初阶的“识茶、辨茶”学起,到进阶的“以茶修心”,再到后来的“以茶养德”,每一步都走得扎实。她跟着王琼老师举办茶会,看着焦虑的人在茶汤里平静下来,看着迷茫的人在茶语中找到方向,心里渐渐生出一个念头:“我要把茶修带回家乡,让内蒙古的人也能感受到这份平和。”
去年,“如一茶修”终于在青城落地。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茶修,她开设了三类核心课程,每一门都藏着她的用心。
内训课《泡好喝懂一杯中国茶》是茶修的“入门钥匙”。每次上课,薄琳老师都会提前备好盘兰有机岩茶,“有机茶零农残、无污染,先让大家喝到‘干净’的茶,才能谈‘修’。”课程里,她不教复杂的手法,反而更注重“认知”:“很多人喝茶只看‘价格’,不看‘心意’。我会教大家看茶叶的生长环境,听茶叶的故事,感受冲泡时的专注,当你知道这杯茶里藏着茶山的阳光和茶农的汗水,喝起来自然不一样。”
私享课《贡茶之巅》则多了几分仪式感。每次课程从茶会布场开始,桌布要选素色棉麻,茶具要配古朴青瓷,灯光要调得柔和不刺眼,“这不是‘讲究’,是对贡茶的尊重。”薄琳老师说,这款清代贡茶的产地,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根据史志记载找到的,不下山茶企的曼松茶王地。“每次拿出贡茶金瓜,学员们眼里都闪着光。”她说,“能喝到几百年前皇帝喝的茶,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让大家感受茶的历史——一杯茶里,藏着岁月的重量。”
最让人温暖的是公益茶会。“很多人觉得茶修‘高深’,不敢来。”薄琳老师说,公益茶会就是要打破这种距离感。每次茶会,她都会准备不同的有机茶,来的人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坐下来就能喝一杯。“有个上班族说,每周最期待的就是来茶会,泡一杯茶,不用想工作,不用想压力,就安安静静地待着,感觉心里的‘乱麻’都被茶汤理顺了。”她说,这就是公益茶会的意义:“通过一杯零农残的有机茶,让大家开启健康的茶生活,也开启平和的心态。”
三
和薄琳老师聊久了,会发现她身上有一种特别的气质,说话时语速不快,眼神总是专注地看着对方,字字句句都透着对茶、对茶修、对茶人的爱与恭敬。
她从不刻意“推销”茶修,也不强迫别人认同自己的理念。我问她:“你这么执着于茶修,要是别人不理解怎么办?”她笑着引用了黄芳老师的一句话:“不必强求他人同我一样理解茶修,只愿当他人执起茶杯时,也能在某一刻尝到属于自己的‘回甘’。”
“每个人对茶的理解都不一样。”薄琳老师解释,“有人喝茶是为了解渴,有人是为了品味,有人是为了社交——这些都很好。我做茶修,不是要改变谁,只是想给大家多一种选择:如果有一天你觉得焦虑了,不妨泡一杯茶,看着茶叶在水里舒展,或许能找到片刻的沉静;如果有一天你觉得迷茫了,不妨喝一口茶汤,等着回甘漫开,或许能有一丝清明。”
她见过太多因茶改变的人:有位妈妈说,以前辅导孩子写作业总忍不住发火,学了茶修后,会先泡一杯茶,让自己静下来,再和孩子沟通,家里的争吵少了很多;有位刚退休的老人说,退休后总觉得空虚,来参加茶会后,认识了很多朋友,还学会了泡茶,日子变得充实又有趣;还有位年轻人说,以前总急着追求“成功”,喝了茶修课上的茶,才明白“慢慢来”也很好——“改变自己,便会遇见更好的世界。”薄琳老师说,这句话不仅是说给别人听的,也是她自己的写照。
九年茶修路,她从一个“不喜欢喝茶的人”,变成一个“用茶修温暖他人的人”;从北京回到内蒙古,她把茶修从“个人爱好”,变成“能滋养更多人的事业”。“我不是什么‘专家’,只是一个‘茶修的践行者’。”她总说,“每天泡茶、上课、和学员聊天,都是我的‘修持’——在这个过程里,我也在成长,也在变得更平和。”
“这就是我们想带给大家的,一杯干净的茶,一份纯粹的快乐。”那一刻,我忽然明白,她对茶的恭敬,其实就是对生活、对人的恭敬,把最好的茶给别人,把最真的心给别人,这就是茶修里最珍贵的东西。
四
“茶修不是坐在茶馆里‘谈理论’,是要走出去‘做实践’。”薄琳老师说,每年她都会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去茶场、去游学,“只有亲自踩过茶山的土,喝过茶树上刚摘的芽,才能懂茶叶的‘生命’;只有亲自体验过制茶、泡茶、饮茶的过程,才能懂茶修的‘落地’。”
今年二月份,薄琳老师去了贵州阳明洞——那是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地方。站在洞里,看着石壁上斑驳的痕迹,听着导游讲王阳明先生当年的经历,她忽然想起先生的顿悟:“真理不在外物,而在本心良知;人人皆有成圣贤潜能。”“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薄琳老师说,“茶修也是一样——不是要去学‘别人的方法’,而是要在泡茶、品茶中找到自己的‘本心’:我为什么做茶修?我想给别人带来什么?想清楚这些,路就不会走偏。”
从阳明洞回来后,她更坚定了“做有机茶”的决心。“我和盘兰合作十年了,每年都会去他们的有机茶山。”薄琳老师说,盘兰有句口号——“不做好茶不下山”,这句话也成了她的准则。“每次去茶山,都能看到茶农们小心翼翼地呵护茶树,不用农药,不用化肥,就靠天、靠土、靠用心。”她说,“一杯好茶,首先要‘干净’——让茶友喝到零农残、无污染的放心茶,这是对茶的尊重,也是对人的负责,更是我们最大的福德。”
为了做好有机茶,薄琳老师付出了很多。她一周要往返两次上海,和有机茶专家沟通检测报告,和团队讨论茶叶的包装设计,有时候赶早班机去,坐晚班机回,累得倒头就睡,可第二天醒来,还是会精神饱满地去茶馆上班。“很多人说我‘傻’,没必要这么拼。”她笑着说,“每个创业者都是靠毅力走下来的,没有执念的创始人不可能成功。我对茶修有执念,对有机茶有执念,这份执念,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如今,“如一茶修”正在打造新的空间。“我想让这里成为‘茶修种子的生长地’。”薄琳老师说,新空间里会有茶教室、茶展厅,还有一个小院子,种上花草,“茶修的生命状态,不是靠说的,是靠‘日日行茶、时时修持’悟出来的。我希望大家来这里,能感受到‘正定、正念、正思维’,泡茶时专注,喝茶时用心,聊天时真诚,这就是茶修的日常。”
她的研学之路从未停下,去云南南糯山,走进“中国古茶第一村”的核心——半坡老寨,抚摸千年古茶树的枝干,感受岁月在茶树上留下的痕迹;
去四川峨眉山,赶在春天第一波采茶季,和茶农一起采头春头采的有机绿茶,体验从茶叶到茶汤的全过程;
今年下半年,她跟着王琼老师去景德镇游学,参访中国四大名瓷“青花、玲珑、粉彩、颜色釉”的制作工坊,走进全球制瓷企业之首的工厂,亲手体验手工拉坯、青花绘制、龙窑烧造的乐趣。“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时间去研学?”薄琳老师说,“因为研学是茶人对一杯茶‘追根溯源’的态度,你知道这杯茶来自哪座山、哪棵树,知道这把茶壶是谁做的、用了什么工艺,喝起来才会更有味道;而茶修,就是要在这份‘知根知底’里,学会敬畏、学会感恩。”
前不久,“如一茶修”还和山西的茶人合作,开启了“晋蒙联合共创有机茶”的新篇章。“茶叶之路连接了山西和内蒙古,以前是驼队把茶运过来,现在我们要把有机茶和茶修文化传过去。”薄琳老师说,“茶修之路,我一直在成长;回归家乡的路,我一直在走。回到‘茶修学堂’的第一课,就是在茶汤里打磨生命,哪怕是螺旋式上升,只要一直在往前走,就有意义。”
五
薄琳老师邀我,有时间到她的位于“巨海城”的“如一茶修”坐坐,就像茶修文化,初听时觉得遥远,可当它落在青城的土地上,落在薄琳老师的茶汤里,落在每一个喝茶人的心里,便成了最贴近生活的温暖。
“昔日驼铃载砖茶北上,今日茶修携澄心西行。”薄琳老师用九年的坚持,把茶修从北京带回内蒙古;用一场《万里传茗》的约茶,把青城的茶故事讲给全国;用无数次的研学与践行,把“借茶修为,修己利他”的初心,酿成了一杯杯回甘绵长的茶汤。
或许,这就是茶修的意义,不是改变世界,而是用一杯茶的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在忙碌中找到沉静,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平凡的日子里,遇见更好的自己。而薄琳老师和她的“如一茶修”,就是这杯茶里最动人的青城新韵。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