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蓬莱,人们一定会想到的是蓬莱阁,八仙过海,而我却对那碗面留有了深深的记忆。
很多年前,和朋友一起出游,在蓬莱旅游时,寻到了一家面馆,当时印象最深的,是朋友家的孩子看着眼前的面,用疑惑的目光看着我问道:这面能吃吗?原因是这碗面的价格让他蒙圈。3元一碗海鲜面,即使在那时,这个价格也大大超出一般人的认知了,难怪孩子疑惑。
或许是对海鲜二字的崇拜,凡沾上了海鲜二字价格一定不菲,特别是在旅游的地方,很多游客都会被一通海鲜狠狠宰上一刀。相信很多人对当年海南海鲜欺诈事件到青岛大虾故事都有耳闻,近来又有某位网红四处海鲜市场去比对缺斤短两。而蓬莱小面却一如既往的那么的平和大众。
这次从养马岛到烟台机场送朋友,原以为蓬莱机场离蓬莱很近,实际上开车从机场过去也需要近一个小时呢。在机场送走了朋友,一想来都来了,应该蓬莱走一遭,来一碗蓬莱小面,找回记忆。顺便还可以在蓬莱仙境看到夕阳西下,完美。
赶到蓬莱时已是下午六点多钟,沙滩上的游客熙熙攘攘,海鸥在人们头顶自由的飞翔。
海边总是令人心仪,但我更难忘的是那碗小面。于是在海边随便走走便直奔蓬莱老城里的面馆,路上各种海鲜馆子、海鲜烧烤比比皆是,但多年前的味道记忆,让我义无反顾。
遗憾的是,赶到建兴面馆,里面黑着灯,马路对面的百胜也同样黑着灯,没有营业,又转向公平面馆也同样关灯锁门。这是什么情况?为什么本是暑期旅游旺季的时候,关门呢?难道是小面有问题?我又去了第四家被称为烟台市非遗蓬莱小面制作技艺传承人的王福禄家的面馆,同样关灯锁门了,看看时间,此时才晚上八点钟,这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此刻面好像不重要了,要一探究,满足好奇心才是重点。
图片来自网络
看到路边有当地人在散步,我拦住了其中一位打听这面馆关门的原因,人家指指面馆上挂的牌子,笑着说,这小面是蓬莱人的早餐,最多到中午,真正做小面的晚上都会关门的。
原来如此,因为蓬莱小面的受众更多的是当地人的饮食习惯,人家这些面馆的经营也是针对当地人的,所以这经营时间和经营理念是与本地生活习惯所契合的,不会因为游客多了,产生异想。这也许算得上是不忘初心吧。
虽然没有吃到这碗蓬莱小面有点遗憾,但却是让蓬莱小面的精神打动了。
图片来自网络
不起眼的建兴面馆却有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老先生的题字,阎老今年已经是90高龄,他认为历史属于人文学科,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了解实际,他在80岁时还登上海拔3800米的布达拉宫。他曾说“为了研究历史,从咱们国家最北端的漠河、黑河,包括现属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伯力),最南端我去到三沙市;从最东边的滨海之都日照,到最西边口岸城市霍尔果斯,我都去过。”
蓬莱小面属于大众的,价格亲民,现在各地都是面馆遍地,兰州拉面,重庆小面,安徽板面、大同刀削面如火如荼在各地开了起来,而蓬莱小面因为其用料需要新鲜的海鲜,受运输存储条件限制,不可能在各地形成影响力,更适合本地百姓的消费。这也许就是这些面馆服务于当地百姓的经营之道吧。不像在北京铺天盖地、莫名其妙的“老北京炸酱面”,让更多游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而这蓬莱小面,却是深藏百姓之中,取悦百姓之心,让更多的普通消费者满足了舌尖的幸福。
图片来自网络
记忆中的蓬莱小面,其实与兰州拉面有着同样的气质,都属于把面团摔打抻成细细的面条,但是蓬莱小面的灵魂在于那碗海鲜卤,其卤汁用当地的加吉鱼也就是鲷鱼为主料,也有用辫子鱼、黑鱼等制作,一般是用鸡骨、棒骨熬制后加入鱼肉,再放入葱花、姜末、黑木耳、花椒面、老抽、大料面、酱油、湿淀粉、鸡蛋、香油等配料。这样蓬莱小面卤才算制作完成。最后,将抻好的碱面条煮熟捞出,用冷水过凉,此时面条光亮,非常筋道。盛入碗中,浇上卤汁,一碗面韧卤鲜、热气腾腾的蓬莱小面大功告成。当然,还要配上地道独具特色的小面码:辣椒酱、韭菜末、香椿末、葱末、香菜末、咸菜末等,这才算的上地道的蓬莱小面。
不仅是素面还有后来可以加的各种海鲜比如海蛎子、贝丁、大虾、海参、鲍鱼等附加,丰俭由人,各取所需吧。
图片来自网络
旅游不仅仅是拍照打卡,更需要深入当地生活,寻找那些隐藏于居民区里的味道,远比在景点周边大朵快颐更有意思,您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