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年传统的粥文化在广东尤为热衷,成为美食与养生的结合。从广式早茶的艇仔粥到全国知名的潮汕砂锅粥,抑或是日常的白粥,粥无论何时都是餐桌上的常客。
广东人将粥视为养生之道,认为粥是滋补身体、养胃健脾的“灵丹妙药”。在潮湿天气或身体欠佳时,一碗热粥能温暖身体,滋养脾胃。
然而,近年来,一些关于粥的质疑声浮出水面。专家不建议长期喝粥,甚至有人将其列为最差的主食。
“孩子的早餐不许喝粥”“生病期间应该少喝粥”......在疫情期间,张文宏的一些观点引起了热议。那么,粥对身体到底有何影响?
其实这些观点主要是基于疫情期间的防控建议。对于患者和发育中的青少年来说,光喝粥确实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营养以增强免疫力。相较于白粥,早餐更推荐摄入丰富营养的鸡蛋和牛奶。
换言之,喝粥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不能过度依赖。然而,营养专家也认为,长期大量食用白粥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难以满足营养需求:白粥的营养单一,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营养不良。
导致胃功能退化:流质食物无法很好地刺激胃的蠕动,可能导致胃功能退化。
不利于控血糖:白粥是高升糖指数的主食,可能对控制血糖不利。
“喝粥养胃”这一说法流传已久,成为人们在胃部不适时的一种食疗选择。然而,实际情况却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适用人群:
特殊人群确实可以从喝粥中获益。老人、小孩、手术后胃动力不足、胃肠功能紊乱、胃酸分泌不足等人群适合食用粥。粥属于半流质食物,不需要依赖强劲的胃蠕动进行消化。此外,粥中一般含有矿物质,食物偏碱性,有助于适当中和胃酸,减轻胃部不适。
注意事项:
然而,长期喝粥并非对所有人都有益,甚至可能对胃部造成伤害。以下三类胃病患者不建议经常喝粥: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粥会促进胃酸分泌过多,延长胃排空时间,易导致反流症状,如“烧心”。胃溃疡患者:粥促进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胃黏膜及溃疡面,不利于病情好转,可能加重症状。胃下垂患者:粥的重量大、体积大,过量食用可能加重胃下垂。
总体而言,并非所有人,所有胃肠疾病人群都适合用粥养胃。
在干燥寒冷的天气里,喉咙容易感到干涩疼痛,这时一碗暖粥确实可以起到暖胃润喉的效果。然而,喝粥也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下是一些建议。
1.不应天天喝粥:
对于健康人群而言,一天喝一次粥即可,不建议每顿都以粥为主食。持续进食流食容易导致饥饿感不减,饮食不均衡,且可能减退胃部功能。
2.中午最好不喝粥:
中餐作为一天三餐的关键餐之一,建议保持荤素搭配,品种多样。仅仅喝一碗粥的话,会导致热量和营养不足,而多喝几碗则可能使胃感觉过饱,反而引起不适。
3.适量食用杂粮粥:
对于患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的人群,更适合食用杂粮粥,可以适量减少大米的分量,使粥的营养更为丰富。
4、不宜“趁热吃”:
人体的食管和胃黏膜是非常娇嫩的组织,频繁摄入过烫的粥可能导致黏膜反复烫伤,引发肿胀、充血和疼痛等不适症状。若这些症状持续不愈,甚至可能导致食管炎、胃炎,增加患食管癌和胃癌的风险。因此,新煮好的粥应该稍作放凉,避免“趁热吃”。
5、不宜配腌菜:
在广东,人们饮用粥时通常搭配各种腌菜。然而,腌菜中含有较高的钠盐,长期食用可能对胃黏膜造成损伤。此外,腌菜中存在的亚硝酸盐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增加患胃癌的风险。因此,建议避免经常搭配腌菜,以保护胃部健康。
人体的各个系统都是相互关联的,依赖单一食材难以实现全面养护。虽然粥可以作为主食之一,但为了全面的营养摄取,建议保持食物的多样性,时而换换口味,偶尔食用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