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全國各地的古鎮相似度已經高達90%以上,雖然各地歷史文化不同,但都有相似的古建築,一樣的青石板路和一樣的小橋流水。
無論哪個古鎮似乎都賣著同樣的小吃和工藝品,像甑糕、烤肉串,臭豆腐,鑰匙扣以及手工飾品等。
經常旅遊的小夥伴調侃稱現在的古鎮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已經沒有瞭各地古鎮的獨特性。很多都是仿古建築中間有條路,兩邊都是商鋪,而店主大多都是外來做生意的,
而且全國各地都是千篇一律的景觀。真正有特色能被人們記住的沒幾個。給遊客的印象是古鎮已經變成瞭雜貨鋪,遊覽一個和遊覽十個是一樣的。
由於我國歷史悠久,現存的古鎮數量較多,通過保護與開發,古鎮成為各地的知名旅遊景區,既為地方帶來瞭旅遊收入,也滿足瞭遊客向往的詩與遠方。
自從2015年,資本開始介入到改造古鎮的項目中來,很多古鎮都是地產商主導開發建設的,俗稱文化旅遊地產項目。
他們為瞭圖省事在建築設計上相互模仿,直接抄襲別人成功的建築設計,然後引入商鋪,收取租金。
我們知道這些古鎮運營幾乎都是免門票的,大多數遊客都是吃著大肉串、拿著臭豆腐或者奶茶、烤面筋在某個碑文、牌匾旁拍個照合個影,就算是來玩過瞭。
古城鎮旅遊往往成瞭逛街、吃飯、參觀表演的統一模式。全國越來越多的同質化古鎮出現,使得遊客們產生瞭審美疲勞,對古鎮失去瞭樂趣。
走同質化這條路,看似投資回報比較快,結果卻因為同質化導致古鎮喪失瞭應有的特色和價值,都是千篇一律還有什麼意思。
如果隻是為瞭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那古鎮旅遊在所謂的經濟效益中會逐漸地失去魅力。
上一篇:長春又一打卡地!4月2日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