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瑞丽市以弄莫湖公园为实践载体,展现“四个与共”内涵,润物细无声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绘就了民族团结同心圆。
各族群众群策群力
将民族团结融入建设始末
瑞丽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了公园建设的始末,公园的修建成形到建成使用,凝聚了各族群众和华人华侨的悉心关注和心血汗水。弄莫湖公园的建设收到了华人华侨的热心帮助:中心两侧的绿化树为侨心树,在公园初建时,本地的缅籍华侨踊跃表示要为民族团结公园建设出资出力,为瑞丽建设添砖加瓦,捐赠了400余株景观树木。这些树正如其“侨心”之名,块块泥土是侨胞拳拳之心,条条树根是一脉相承的血脉,片片树叶是紧密依偎的胞波情谊。
公园内的民族团结示范林,也是由瑞丽各族群众捐赠而来,当地老百姓把弄莫湖公园的建设当作自己家的大事,把公园当成自己家的院子来打理,把各族群众的情谊当成自己家的亲情。经粗略统计,各族群众在公园捐赠13500株树木,这片团结林就像我们瑞丽的各族群众,紧紧地抱在一起,相互庇荫、相互帮助。
重视实体化表达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样板
瑞丽市着力于构建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将民族团结以实体化形式进行表达,将各族群众团结友爱的宝贵成果在弄莫湖公园建造了一座民族团结“丰碑”,这座柱身为独立长方体浇灌柱、青砖白墙风格的纪念碑,前后两面为民族团结公园汉字;左右面分别是民族团结公园的傣文、景颇文,字框为中式中国结元素点缀;柱顶包含飞檐、挑檐、屋脊、瓦当等装饰造型,主体、水景、民族文化形成三点一线,突出民族团结和谐社会的设计思想。柱顶中式的穿斗设计犹如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象征中华民族一家亲紧紧地凝聚在一起。柱脚底部一层四面为德宏当地少数民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砂岩浮雕,碑文详细介绍了瑞丽民族团结纪实。
纵深挖掘团结历史
赓续中华民族文脉
自部落耕种时期开始,各族群众就在瑞丽这片土地上定居交融,历史的洪流进程从不曾冲散各民族间的深厚情谊,这里的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共同守护着家园。早在宋代时期,傣、景颇、德昂等少数民族就已经在瑞丽一带定居,并与汉族等其他民族进行了友好交往和贸易往来。明朝时期,明朝政府为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设立了“腾冲卫”“保山卫”等地方行政单位,统治各民族并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清朝时期,瑞丽地区被划入滇西总督府管辖,多个民族在此生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尤其是傣、景颇两个民族之间更是互通有无,相互支持。面临外敌入侵、寇贼战起,瑞丽各族人民以同仇敌忾之血气、共卫家园之决心共御外侮。瑞丽各民族团结的历史历经各朝代和社会形态的变迁,一直延续至今。弄莫湖公园正是通过发掘和继承瑞丽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将这段历史作赋镌刻于民族团结的丰碑之上,不断唤起来来往往游人的中华民族团结之情。
润物无声促团结
倾心浇灌民族团结之花
弄莫湖公园的民族团结作用不仅体现于文化、历史等思想道德层面,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将这个地方作为共同生活的交流空间,各族群众茶余饭后在这里共同休闲娱乐,载歌载舞;结合夜间经济,城市文化在这里得以繁荣;公园的建设获得人民支持,说明这是人民群众的切实诉求。民族工作需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我们深刻认识到各族人民因何能够团结在一起,就是要深入发掘民族团结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血脉,用日常生活中的共同相处促进民族间的深入融合,焕发民族团结的历史向心力、内心认同感和社会互助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逐渐深入人心。
来源:瑞丽市委统战部
编辑:方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