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开一张馄饨皮,轻蘸水于馄饨皮边缘,填上菜肉馅,一捏一拢间,元宝形状的馄饨便成形了——这对美国青年李森牧来说还真不是难事,读书时他就“师从”中国朋友,就连手机屏保都是五颜六色的饺子。“能在上海朋友家下厨倒是特别的体验,我的基本功终于派上用场了。”
端午假期,市青联委员王雅雯家迎来一群特别的客人——4名来自“未来之桥”中美青年交流计划的美国青年。这一交流计划由全国青联、全国友协共同倡导和组织。端午节期间,参访团品中国茶、游黄浦江,感受上海城市魅力。
别看是“洋面孔”,他们都会说中国话。“无鳍食物”(Finless Food)联合创始人谢敬宇是桌上最活跃的,他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十年前,他曾在上海工作,负责将中国新闻翻译成英文,为外国友人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的窗口。再次来到上海,他感叹于这座城市的迅猛发展,“上海发展如此迅速,这就是中国速度,也是我们需要让更多美国人知道的。”
包馄饨的间隙,谢敬宇打开了话匣子。“我会说闽南语,还会说点上海话,侬好、再会,上海菜里我最喜欢吃小笼包。”一旁的Navidence公司知识工程师梅根·纱门黛则对川菜情有独钟,正是谢敬宇引领她走进了中文学习的世界,使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自学中文和参与“未来之桥”计划,她首次踏足中国,深感不虚此行。
“虽然今天上午参观了上海中心大厦等经典地标,但我觉得认识一座城市、结交国际朋友最好的方式是走进当地市民家里。这顿饭,比任何关于中国的视频和照片都更加令我印象深刻。”梅根·纱门黛是一名数据医疗工程师,当天下午在复旦大学参加座谈会聆听上海青年代表的讲解,其中一名青年分享了有关人工智能的内容。“我对复旦青年的研究很感兴趣,或许未来我们在这个领域能有互动合作,推动两国科技水平共同发展。”她说。
随着馄饨起锅,美国青年熟练地拿起筷子,蘸上醋和甜辣酱品尝。餐桌上,王雅雯准备的时令水果杨梅也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瞧着这款并不常见的物种,美国小伙一时半会儿不知如何下口,一口咬下去,汁水溢满口,甜到了他们的心里。“许多美国人对中国缺乏了解,就如同十年前的我一样。因此,亲自来到中国,亲身体验、交流,是建立两国友谊的关键。就像这杨梅一样,百闻不如一见,只有真正品尝,才能感受到遥远东方的美好。”
作者:占悦
文:占悦 图:占悦 编辑:周辰 责任编辑:苏展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