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使我心里快乐,胜过那丰收五谷新酒的人。”——圣经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南北各地都吃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绿豆糕:
这是南北方的小伙伴都会吃的一道传统糕点。端午来临,气候越来越热,绿豆糕清热解暑。而且“糕”和“高”同音,与粽子连在一起,有“高中”的寓意,对于学子们,是美好的祝愿。
五毒饼:
在北京,端午要吃点五毒饼,寓意“五毒”被吃掉,便不再害怕它咬人了。
五毒饼又叫作“端午饽饽”,是在带馅的酥饼皮尔上印上蝎子、蜘蛛、蜈蚣、蛇、蟾蜍等五种毒虫的图案。
吃五黄:
端午吃五黄,身体更健康。
江浙一带的人们会吃“五黄”。新鲜上市的黄瓜,黄鳝、黄鱼、流油的咸蛋黄、上头的黄酒,这五种食材合起来成为“五黄”。
吃五黄寓意驱邪避暑,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家人身体健康、平安的愿望。
印花蛋:
端午节吃鸡蛋是很多地方的风俗。因为蛋形如心,吃蛋生心,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煮鸡蛋前,把形状各异的花花草草贴在鸡蛋上,用纱布固定好进行水煮,这样漂亮又好吃的印花蛋就做好了。
龙船饭:
在广东,端午节不仅要赛龙舟,还会设流水席,邀请观众尝龙船饭。
龙船饭最早是用来犒劳龙舟划手,后来演变成一道美食。龙船饭一般用糯米、腊肉丁、虾米、香菇等做成,特别顶饱。
装龙船饭的大碗比平常碗大七八倍,在广东东莞,人们常用吃龙船饭来形容一个人有男子气。
打糕:
在吉林延边,“端午吃打糕,赛过小人参。”
每逢端午节,吉林延边的朝鲜族人民都会制作打糕,并在其中加入艾蒿,作为这一节日的特色美食。
甜醅子:
在甘肃,人们吃了甜醅子才算过了端午。
甜醅子又叫酒醅子,甘肃人一年四季都爱吃,但在端午时吃才更对味。
煎堆:
在福建泉州,流传着端午吃煎堆“补天”的说法。
制作煎堆,需要将糯米粉、麦粉和白糖按一定比例混合,再倒入清水,搅拌均匀成黏稠的糊状,下锅煎烤至麦糊成形即可食用。
栀粿:
在广东潮汕,人们端午爱吃栀粿。用黄栀做成的栀粿,是端午时潮汕人祭祖、看龙舟赛的传统时令粿品。
栀粿的制作工序并不复杂,将黄栀用开水浸泡滤渣,泡出黄色汁液,与糯米浆搓匀后倒入蒸盆中蒸熟,放凉即可食用。
破酥包:
在云南昆明,端午节可以没有粽子,但必须有破酥包。
破酥包和普通包子最大的区别,就是面皮可以一层层撕着吃。老面发酵,经过揉面、抹猪油形成酥皮,蒸的时候讲究旺火猛催,一气呵成。
出锅的破酥包,面皮呈半透明状,有时内馅还会浸出来,不用咀嚼就能在舌尖化开,这才叫“破”得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