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将给大家介绍北京一座城门的故事。众所周知,如今的北京已经很少保留以前的古迹了,特别是天安门广场这块区域跟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北京的这座城门可能很多人没有什么印象,但这座城门对于明清两朝的意义非比寻常,这就是大清门,民国时改名“中华门”,1959年因天安门广场的修建最后将其拆除。
大清门始建于明朝永乐时,刚开始命名“大明门”,清朝顺治元年改名为“大清门”。从具体的方位来看,大清门位于天安门的南边、内城正阳门的北面。它是古代明清两朝皇宫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因此也被成为“皇城第一门”。
大清门南门前左右有石狮、下马碑各一;门前为正方形深广数百步小广场,周绕石栏,是为“天街”,俗称“棋盘街”;中间御路似中国象棋盘上的“楚河汉界”。门北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俗称“千步廊”。
众所周知,古代等级森严,这点在国家的任何地方都有所表现。在明清两朝,大清门也是如此,普通人是不能够从这里正门穿过的。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紫禁城的通道,但作为皇宫的门面其装饰也极其华丽美观。
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
在明清两朝,每年皇帝出宫去天坛祭天。每当此时,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都会被打开,皇帝一行浩浩荡荡从正门出去祭天。某种程度上,大清门是至高无上皇权的重要表现。
那么哪些人能从大清门的正门走过呢?具体来说分为三类人:
第一类人:皇帝。这点相信没人会怀疑,因为在封建王朝皇权就是至高无上的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第二类人:皇后。在清朝帝后大婚时,皇后是坐在凤舆中由大清门抬进宫来,当当然也只有这一次皇后能走大清门正门。清朝很多皇帝即位时已经结婚,因此只有五位皇后享有这个殊荣。
她们分别是,顺治帝的废后博尔济吉特氏、孝惠章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康熙帝的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光绪帝的孝定景皇后叶赫那纳拉氏(隆裕皇后)。
第三类人:殿试的三及第(状元、榜眼和探花)出城时,能从大清门门正门里走过。
如今大清门早已成为历史,也渐渐成为老北京人内心深处的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