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可谓是吃货的天堂,数不胜数的小吃与鲜香味美的潮州菜让人欲罢不能,但我们今天不说吃的,而是来说说装食物的东西,它也是潮汕人智慧的结晶,是潮汕地区的又一项传统手工艺,它就是潮汕花篮。
说起潮汕的花篮,可能潮汕农村的小伙伴比较熟悉,那基本上是没见每户必备的,而它现在的主要功能就是装拜神用的供品。我们都知道,潮汕地区向来都有着拜神的习俗,像平时的每月初一十五,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家摆起供桌祭拜神明,还有就是到神庙祭拜,你会看到,每个家庭主妇都挎着一个外面画着精美图案的花篮在庙里进进出出,好像这花篮就只有这种用途似的,但是在过去,这花篮的作用可不是这么简单的。
潮汕地区不仅美食出名,传统手工艺也是非常出名的,很多人只知道木雕、嵌瓷这些比较有名的,但殊不知,潮汕人对于竹制品也是精通的,除了竹筐、簸箕这些农家用品之外,最为高端的就得算是花篮了。这花篮说的可不是用来装鲜花的篮子,而是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的用竹子编织成的篮子,因为外面画了许多祥瑞的图案,显得花花绿绿的,所以叫花篮。以前潮汕女子出门,手里面大多提着个花篮,里面能装很多东西,就像现在的女士出门都要背个包包一样。
由于制作花篮需要很精湛的编织技艺,所以竹篮子在当时也不是什么便宜的物件,花篮就更不用说了,那只有有钱人家才用得起。制作花篮使用的是潮汕本地产的上等材料埔绿竹,编织一个花篮那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从破竹锯竹,一层层撕篾,到按序踏底,再到做篮墙、编盖子等等,至少要经过七十多道工序,一个普通的花篮,就算是老师傅也要两三天时间才能编完,如果是有隔层的那种,那就要更久了。编篮子做的只是个胚子,后面还要在表面刷上桐油,最后再画上各种栩栩如生的象征吉祥的图案,一个花篮才算真正做完。这么麻烦的工序,一般人肯定是用不起的,所以以前的花篮就像是现在的各种大品牌的包包,比如爱马仕、LV这些。
以前的富家小姐,一般家里面都会有许多大大小小不同的花篮,以应对各种不同的时节与情景,就像现在的女生家里都会有很多不同的包包。有的花篮在拜神的时候用于装供品,而还有的的则用来装各种点心与食物,还有袖珍的用来装首饰,而平时上街的话也会挎着个精美的花篮,一手挎着精美的花篮,另一只手撑着一把油纸伞,不得不说,这真的是街上一道美丽的风景啊(想想就好,有钱人家都是丫鬟挎花篮)。
至于普通人家,那种奢侈品就算是买得起也舍不得口袋里的钱,所以他们用的是花篮的平民版,也就是现在偶尔还能在父母亲口里听到的市篮。市篮其实就是低配版的花篮,它表面没有刷桐油,更没有画上精美的图案,相当于只是个白坯,而且编织技艺也更加简单,显得比较粗糙,可以说就是一个粗糙的白坯了。以前的家庭妇女上市场买东西,都会提着个市篮,里面可以装各种各样的东西,相当于现在都购物篮,而做好的饭菜也可以装在市篮中,用以给在田里劳作的男人们送饭。
前面两种,一种是普通版,一种是平民版,而还有一种更加高端的“花篮PLUS”,这种就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的了,它就是春盛(也写作春)。春盛一般都是三层,有的能直接提着走,有的则需要用扁担挑,因为春盛这个名字有着很好的意头,所以潮汕人在家中有喜事,比如嫁娶、添丁或者过年过大节等这些场合就会用到春盛,如果你在路上看见有人挑着春盛,那么这家肯定是有喜事了。
按照潮汕人的讲究,春盛一般都是成对使用的,潮汕人下聘与嫁娶都需要用到春盛,下聘的时候男方会挑着春盛前往女方家里,春盛里装着聘礼,而同样的,结婚的时候,女方也会将一些嫁妆还有别的物品放在春盛里面带到男方家里(具体的就不细说了,原谅我这个单身狗)。除了嫁娶,别的喜事也会见到春盛的影子,比如家里添丁了,家里人就会挑着春盛,里面装着俗称“添丁丸”(一般就是红糖加小颗的丸子)的食物到各亲戚家派送,有的是全村都派送。另外,潮汕以前还有大年初一掼春盛的习俗,就是在大年初一这天,娘家这边会给出嫁的女儿送礼,一般都是大舅子做代表,将礼物装在春盛中,挑到亲家家里去,而亲家这边也会杀鸡宰鹅,盛情款待大舅爷的到来,所以潮汕民间有俗语“阿舅来,掠鸡刣”。
在解放以前,花篮用途广泛,而且那个年代动荡不安,很多潮汕人都选择乘坐红头船“过番”谋生,走之前都会买个花篮带上,一来能装东西,二来能解乡愁,所以花篮销量很好,甚至供不应求。但随着时代的更替,花篮在实用性方面逐渐被成本低廉的塑料袋这些代替,还有后来那个特殊的时期,各种传统手艺遭到了很大的打击,导致花篮工艺逐渐没落,即使后来政府意识到了这种传统手艺的重要性,对其进行了保护,但是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
花篮现在已经没了作为饭菜篮子的日常用途,只被作为一种礼器来使用,而作为一件传统的礼器,花篮是潮汕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的一件瑰宝,更是潮汕人代表信物,真心希望这样的一件宝贝能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