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洪應明所著《菜根譚》有雲:“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隻是淡;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隻是常。”意思是說,烈酒、肥肉、辛辣、甘甜不是真正的美味,真正的美味是清淡。事物的表象或許炫目、濃烈,而回歸到本質往往是平淡樸實的。飲食和做人,皆同此理。
“淡”是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清淡,不濃不膩,則五臟各安,始得長久。清代美食傢李漁有雲:“饌之美,在於清淡,清則近醇,淡則存真。味濃則真味常為他物所奪,失其本性。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氣清、胃暢、少病。五味之於五臟各有所宜。”大魚大肉味濃且肥,多食則不堪口膩;粗茶淡飯看似平常,卻是老幼咸宜、久食不厭。正所謂“萬味無如淡味長”,世上萬般滋味,都不如淡味來得深長。嚼得菜根,以淡養生,則能得安穩長久。
“淡”是質樸的處世態度。為人處世若能摒棄浮華,就能耐得住清貧、抵得住誘惑、守得住節操。清代侯鳴珂任職孝義廳撫民同知期間,為賑濟災民,他要求廳署官員與民同苦,並和傢人規定,三餐皆清淡,不得過斤。有一廳衙小吏不甘忍受無油粗飯,向一百姓勒索瞭十斤豬油,自食五斤,另五斤暗送侯鳴珂夫人楊芝香。侯鳴珂得知後大怒:“刮民脂膏,如殺我父。百姓倒懸,爾等安享清福,不堪造就。”下令將小吏削職,讓其妻將豬油退還。其操守贏得瞭稱頌,離任時受贈“仁德如春”大匾,百姓含淚相送。
“淡”是一顆寵辱不驚的平常心。守住平淡,放下虛榮,便能擺脫得失的困惑。作為當朝狀元之子,王陽明八歲時過目成誦,十歲時下筆成詩,世人都當他是未來的狀元之才。然而,自二十二歲起,王陽明接連兩次參加會試,均以失敗告終。同窗均以落第為恥,王陽明卻說:“世人以不第為恥,吾以不第動心為恥。”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卷雲舒。這份氣魄似乎超脫物外,又似乎遙不可及。王陽明告訴我們,秘訣不過三個字:平常心。他曾在詩中寫道: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得財不喜是平常心;失利不憂是平常心;享譽不驕是平常心;受謗不惱是平常心。以一顆平常心面對得失,盡人事,而後聽天命。該努力時竭盡全力,是非成敗反倒看得淡些,別為不值得的事鉆牛角尖。
“濃處味常短,淡中趣獨真。”濃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而平淡的事物才是最有趣味和最真實的。人若執念於“濃”,則易疲易病——濃於利則生貪,濃於名則生嗔,而對付貪嗔之念的良藥就是一個“淡”字。守好這個“淡”字,便能保持本心,貧困時不悲觀消極、富貴時不驕奢淫逸、成功時不得意忘形、失敗時不頹廢放棄,始終做到淡而不亂、淡而有為。
天地間真機括,唯淡泊者能看得透。任何時候我們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不要讓自己的心靈被毫無節制的私欲所控制,一定要保持內心的寧靜,免受俗物所困,讓自己安然生活,而後才能達到坦坦蕩蕩的境界。
◎本文原載於《中國紀檢監察報》,原文有修改,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