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上恩施報道(宣恩通聯記者 李永紅 陳緒開)太陽從蒼莽的山巔後面露出那最初的幾道光芒,冬日的清晨使人感到甜美的倦意,然而孫敏早已起床,圍在灶火邊忙活好幾個小時瞭。跳動的火焰,層層疊疊的蒸籠,霧氣翻騰,氤氳出舌尖上的美味——宣恩包谷粑粑。
在宣恩,時常可以聽見賣粑粑的吆喝聲,不時可以看見賣美味包谷粑粑的身影,孫敏夫婦也在宣恩經營著一傢店鋪——山望包谷粑粑。夫妻倆的店鋪位於宣恩縣椒園鎮黃坪村四組,因為味道絕佳,每天人來人往,生意很是紅火。
匠心傳承“媽媽的味道”
包谷粑粑,這味蕾上的煙火是時代變遷裡不變的味與情,是匠心的傳承,是一代又一代恩施土傢兒女童年記憶裡“媽媽的味道”。
每天早晨八點左右,山望包谷粑粑店開始售賣第一籠包谷粑粑。揭開蓋子的那一刻,葉子與玉米的清香撲面而來,這正是人間溫情的煙火氣息。拾起一方金銀小三角,輕輕剝開,色澤黃白相間,口感軟糯,味微甜且淡香,然又甜而不膩。
勤勞智慧的土傢人,傳承瞭傳統的制作工藝,並精心改良,以甜玉米、優質糯米、白砂糖為主要原料,用綠色箬葉包裹,便做出瞭回味無窮的包谷粑粑,讓人記憶深刻。 你可別以為這小小的三角形小吃原料簡單,做起來容易。談起包谷粑粑的制作工藝,孫敏津津樂道。她說所用的主要原料就是包谷、糯米、白砂糖,但做出來的包谷粑要好吃,選材、洗葉、打漿、攪拌、包裹、蒸,每一道工序都有講究。
在當地,孫敏夫婦是這個行業的佼佼者,說起宣恩包谷粑粑,當地人都會推薦去嘗嘗山望的包谷粑粑。孫敏說回頭客多,主要在於他們選材優良,工藝純熟。她用的包谷、糯米全部都是優質的,雖然成本高一些,但是味道好,品質有保證。
原材料準備好後就可以洗葉子和打漿瞭,箬葉要提前一晚浸泡,泡軟後清洗,刷葉子時,從頭到尾,正面反面都要刷洗,葉子洗幹凈後放好備用。然後開始磨漿,磨漿時,要註意控制好水量,防止打出來的玉米漿過幹或是過稀。 玉米漿磨好後,攪拌是關鍵。這時需將優質糯米進行清洗,然後按照一定比例加入白砂糖,與剛打好的玉米漿攪拌均勻,孫敏早已是拌漿的老師傅,手法非常嫻熟,她還說原材料的比例決定包谷粑粑的味道和口感,可以根據客人的喜好適當調整比例,也可以加入一些別的原材料,如黃豆、山藥,但是靈魂還是玉米。
粑粑漿攪拌均勻後,色澤誘人,透著淡淡的清香。孫敏將厚實的葉子折成漏鬥形狀,然後將玉米漿用勺子均勻裝入葉子中,裝到“漏鬥”口處,將剩餘的箬葉對折並覆蓋,形成一個正三角形,隨即依次放入蒸籠,而且這樣的場景每天都在孫敏的店裡上演。
師傅們雙手上下翻飛,折疊,裝漿,再對折,一個個誘人的金銀小三角依次排列,和著這淡淡的清香,讓人垂涎欲滴。一籠又一籠,層層疊疊的蒸籠幾乎要貼近天花板瞭。歷經多道工序成形的包谷粑粑終於上甑瞭。這時火要大,灶火燃燒旺,蒸出來的粑粑才松軟。
終於等到開鍋,孫敏戴上紅色隔熱手套取下層層疊疊的蒸籠。這時霧氣騰騰,香味四溢,輕輕剝開葉子,送入口中,這微甜淡香讓人回想起幼年時媽媽做的包谷粑粑,時隔二十幾年,每次想起,我都覺得倍感親切。
這舌尖上的美味,從選材、洗葉、打漿、攪拌、包裹到蒸,每一道工序都是土傢美食文化的傳承,是土傢兒女追尋的熟悉的味道。
技藝撐起致富產業
包谷粑粑,這味蕾上的煙火是孫敏一傢發傢致富的火種,串起瞭兩代人的故事,是對傳統技藝的繼承和弘揚。
孫敏的公婆心靈手巧,早年就特別精通做包谷粑粑,一開始隻是做給孩子們吃,後來有鄰居說她做得好,建議她拿去賣。她將信將疑多做瞭些,背著背簍,四處趕場,走街串巷叫賣。時間一長,老人幾十年的手藝得到瞭大傢的肯定,很多人開始訂購,於是孫敏夫婦也跟著母親學手藝,後來在椒園開瞭小店,孫敏說熟識的客人早已習慣光顧這裡,而且這裡離她傢也近,方便。
包谷粑粑味道鮮甜而富含營養,越來越多的外鄉人也愛上瞭這種粗糧食品。現在,這種特色小吃已經成為宣恩的著名特產之一,享譽省內外,很多人慕名而來。孫敏每天至少可以賣出3000個左右,生意好的時候可以賣出8000個左右,銷售鏈條已經延伸到多個地區,孫敏自己都沒想到制作包谷粑粑會成為他們傢的致富產業。
孫敏說為瞭讓粑粑更暢銷,他們也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進行瞭改良,最初賣的包谷粑粑是用芭蕉葉包裹的,但是芭蕉葉很容易變黃,隔夜瞭還會變黑,後來便改用箬葉。最初包谷加得過多,糯米加得極少,口感粗糙,後來邊做邊試,包谷、糯米、糖都調整到瞭最佳比例,符合現在人們的飲食習慣。最初粑粑不易保存,自然冷卻後,最多能放兩天,為瞭讓包谷粑粑可以長時間保存,讓遠方的客人嘗到新鮮的粑粑,孫敏夫婦還買瞭真空包裝機,抽真空包裝後可以保存兩個月。現在山望包谷粑粑因口感軟糯,包裝專業,已經行銷各地。
一口香甜解鄉愁
可以說包谷粑粑這一味蕾上的煙火是漂泊在外遊子的情感寄托,鄉愁就是這小小的一口微甜,是這淡淡的一縷清香。
孫敏說店裡經常會有回頭客光顧,這其中就有一些特殊的“親人”,他們是外出務工的一群人,有些就是附近的鄰居,有些是其他縣市途經這裡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習慣,從外地回老傢時一定要下車買點包谷粑粑嘗嘗,和老板拉拉傢常,說說傢鄉的變化,聊聊自己在外的不易,好像老板就是可以無話不說的親人。他們在外漂泊太久,迫不及待想聽聽傢鄉的方言,吃吃傢鄉的美食。回去時還要買些帶給傢人,出門務工時,也會在這裡停留,買一大包送給遠方的朋友。孫敏也時常會收到遠方“親人”的訂單,她會精心制作,用心包裝,將這份愛郵寄到他們手裡,舒緩他們滿臉的倦容,慰藉他們的思鄉之情。
遠在他方的遊子,隻要把它放入微波爐加熱或煮飯時放入電飯煲蒸熱,就可以嘗到久違的傢鄉美食。當然,如果用炭火或電爐烤出兩面金黃色的鍋巴後,味道更佳。剝開葉子,有關傢鄉的思緒也像趕趟的花兒赴春風之約一樣,撲面而來,仿佛赴一場陽春三月的美麗約會。在一個下班的晚上泡一杯茶,享受這份獨屬於傢鄉的記憶,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包谷粑粑是土傢族傳統工藝的傳承,串起土傢兒女幾代人的幸福,也是漂泊在外遊子的情感寄托。這味蕾上的煙火,這夢一般的鄉愁,吃一口,鄉愁解去,詩意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