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節夜最長,難得到天光”是說冬至是北半球各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
古代以農耕為重,冬至時節進入農閑,早在周朝,冬至日祭天,先民把冬至視為“歲首”,冬至更像是古代的新年,傢人團聚共議明年的農事生計。所以有“冬大過年”的說法。

過瞭冬至,白晝漸長,陽氣漸生,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待到“三候水泉動”,便到瞭充滿希望的時節。太陽新生,往返運動進入新的循環,萬物都開始盼著春天的到來。
廣東人在冬至必吃湯圓,意慶團圓,在江門五邑,我們將過冬至稱為“做冬”,還有吃臘味糯米飯的,拜祖先也少不瞭有魚有肉有蔬果,恰好也符合節氣補冬的養生方法。

五邑各地煮湯丸的用料都因各地的特產而稍有不同:有紅糖塊作餡的糖心湯圓,也有芝麻、花生攪碎與砂糖拌勻作餡的芝麻湯圓,有濕糯米粉搓圓壓扁,以薑糖水煮的糖不甩;還有咸湯圓,不包餡,以豬肉、鯪魚肉、蝦米、蘿卜絲滾湯煮之。
古人有詩雲:“傢傢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民間有“吃瞭湯圓大一歲”之說。而在江門的一些地方,還會稱它為“粉圓”、“湯丸”、“圓糍”。

隨著天氣變冷,江門一夜入冬,發熱、咳嗽、頭痛等問題隨著突然降溫而來。三九寒天,陰寒天氣最盛之時,陽氣易為寒邪所傷,因此要增衣禦寒,保暖護陽。
補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養生習俗,主打驅寒保暖、強身健體。

冬至天氣極寒,江門市名中醫建議大傢要多食溫補類食物,如牛肉、羊肉、山藥、栗子、桂圓、黑豆、枸杞、阿膠等。
但註意,過食溫補類食物易致燥熱傷津,所以補冬的同時,還要兼顧健脾理氣、滋陰去燥,吃湯圓的同時不妨試試配這道湯,補而不膩,補而不燥,達到陰陽平衡、增強體質的目的。

陳皮海參銀耳羹
食材:海參1-2條、幹銀耳兩朵、豬展肉100克、馬蹄5-6個、十年陳皮3克、桂圓幹5克、薑片及枸杞少許,鹽
做法:
1. 泡發銀耳並撕成小朵,馬蹄削皮對半切開備用,陳皮泡軟切絲備用,如海參為幹貨也需要提前泡發;
2. 除海參、枸杞、鹽以外的材料下鍋煮約一小時;
3. 加入海參再煮八到十分鐘,出鍋前放入枸杞和鹽調味,即可以食用。

海參和銀耳都是富含營養的食材,它們搭配在一起熬制出的湯不僅口感鮮美,還具有很好的滋補功效,海參能養血潤燥,陳皮能理氣健脾,薑片桂圓能祛寒補益。
在寒冷的冬至時節,喝上一碗海參銀耳湯,既能驅寒暖身,又能滋補養生,還能減輕吃湯圓的膩滯,是美味又健康的選擇。
僑鄉人民引以為傲的新會陳皮
新會陳皮編輯發佈丨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部分內容來源丨江門日報、江門發佈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丨新會柑的疤痕——風的印記
下一篇:觀騰龍崮洞藏酒,酒興與文思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