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少赚115亿美元,GDP凭空蒸发掉0.29%,日本的旅游经济到底撞上了什么鬼故事?
这笔钱,可不是小数目。
换算成日元,是1.79万亿。
这串数字,是日本自家的大脑——野村综合研究所,一个字一个字算出来的。
他们预测,仅仅因为中国游客不来了,日本在未来一年就得承受这么大的损失。
你别小看这零点几个百分点的GDP,对于一个经济体来说,这就像是被人从身上硬生生剜掉了一块肉,疼,而且实实在在在流血。
这股寒气,最先吹到的就是那些靠游客吃饭的地方。
东京的银座、大阪的心斋桥,那些曾经被中国游客挤得水泄不通的药妆店和免税店,如今是什么光景?
我一个在日本的朋友给我发来视频,画面里,以往结账能排到马路上去的柜台前,现在空得能让店员打羽毛球。
货架上的商品倒是齐全,但上面落了一层薄薄的灰,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自己的寂寞。
店员们无聊地靠着柜台刷手机,眼神时不时飘向门口,期盼着能有几个大主顾进来,可惜,等来的只有穿堂风。
关西地区的一些温泉酒店和民宿,老板们更是愁得直挠头,预订量跟去年同期比,直接掉了六成多。
有家电企业的老板对着媒体叹气:“本来指望年底这波中国游客冲冲销量,好过个肥年,现在看来,只能自个儿勒紧裤腰带了。”然而,就在这些商店老板们对着空荡荡的店铺唉声叹气的时候,一墙之隔的机场里,却上演着一出截然不同的“大戏”。
那画面,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日本的成田机场、关西机场,那段时间,简直成了另一个世界。
值机柜台前,队伍排得里三层外三层,拐了两个大弯还看不到头。
无数的行李箱滚轮在地上摩擦,发出“咔啦咔啦”的密集声响,混杂着人们焦急的催促声和航空公司的广播声,构成了一曲混乱又急促的交响乐。
一个刚从大阪飞回来的哥们儿在短视频里开玩笑说:“这阵仗,比国内黄金周的火车站还夸张,我差点以为自己不是在国外,而是在抢春运的票。”数据是不会撒谎的。
就在那几天,有12条中日之间的航线,直接全线取消了航班。
飞往日本的航班取消率,在一个月里冲到了21.6%的新高。
天津到关西的取消了 65%,南京到关西的取消了59.4%,连上海、广州这些大热门出发地,取消率都超过了三成。
去日本的飞机,票价打骨折都没人坐;可从日本回来的飞机,却成了一票难求的香饽饽。
一张从东京飞福州的机票,经济舱全满。
大阪飞上海的票价,跟月初比,硬生生涨了四成,就这样,你还得定好闹钟守着抢。
更吓人的是退订数据,央视那边确认,有超过54万张已经买好的、飞往日本的机票被取消。
这已经不是“寒潮”了,这简直是“速冻”。
一边是空得能养鱼的商店,一边是挤得像罐头的机场。
这幅奇特的景象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答案,就在那些拖着行李箱、行色匆匆的人群里。
他们大概可以分成两类人。
一类是“被动撤离”的。
我刷到一个视频,一个从东京飞回福建的姑娘,一脸无奈。
她说,本来行程定得好好的,要去北海道看雪,结果国内的爸妈一天八个电话,跟催命似的。
“闺女啊,新闻看了没?外面不安全,赶紧回来!
”她朋友更干脆,本来12月初的机票,硬是多花了好几千块,改签到了当下。
“有关部门都提醒了,咱就别去冒那个险了,万一真有点啥事,后悔都来不及。”这种选择,背后是家人最朴素的担忧,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的传统智慧。
另一类,是“主动避险”的。
在日本留学的小李,就是其中之一。
他比普通游客更敏感,每天刷着手机,看着一条又一条航线取消的通知,心里直打鼓。
“这架势不对啊,今天取消两条,明天取消三条,再不走,怕是真得游回去了。”他没多犹豫,立刻打开APP,把原本定在学期结束的机票提前了一个多月。
虽然多花了不少钱,但他觉得值,“钱没了可以再挣,万一被困在这儿,那才叫麻烦。”他的行动,代表了一批更理性的人,他们不是恐慌,而是在评估风险后,做出的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无论是被催着回家的游客,还是自己果断跑路的留学生,他们行动的内核,都指向同一个东西:安全感。
当他们觉得脚下的这片土地可能不再安全时,回家,就成了唯一的、也是最正确的选择。
那么,到底是什么,在一夜之间,抽走了他们在日本的安全感?
不是什么天灾,也不是什么人祸,而是一句话。
一句用日语直接喊出来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深水炸弹。
时间回到11月16日,中国外长王毅在一次讲话中,罕见地切换到日语,字正腔圆地警告日本:“借台湾生事,就是给日本自己找事。”这句话的分量,非同小可。
更绝的是后续操作,外交部发言人毛宁的团队,还特地给这段视频配上了醒目的日文字幕,然后通过各种渠道,精准地推送到日本的社交网络上。
这个动作,简直就是把一个大喇叭直接怼到了日本政府、企业和普通民众的耳朵边上,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别装听不见,也别想打马虎眼,台湾问题这条红线,你们碰不得,碰了,就要付出代价。
在日华人华侨和中国留学生们,第一时间就读懂了这个信号的全部含义——中方的警告级别已经拉满,潜在的风险正在急剧升温。
于是,他们用脚投票,上演了这场壮观的“机场大逃离”。
其实,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这种因为政治摩擦导致经济“感冒”的剧情,在过去十几年里,已经上演过不止一次了。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2012年。
那年,因为日本政府非要在钓鱼岛问题上搞“国有化”的小动作,中日关系瞬间降到冰点。
结果是什么?
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抵制日货潮,日本汽车品牌在中国的销量应声暴跌,丰田、本田什么的,一个月销量直接腰斩。
原本火爆的赴日旅游团,也一下子清净了。
那次事件,给日本经济界好好上了一课:政治上的冒险,最终会由经济来买单。
再把目光转向我们的另一个邻居,韩国。
2017年,韩国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执意要部署美国的“萨德”反导系统,这玩意儿直接威胁到了我们国家的战略安全。
我们官方没说什么狠话,但市场的反应却异常激烈。
提供部署用地的韩国乐天集团,在中国的超市业务几乎全线崩溃,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出市场。
赴韩的中国团体旅游,一夜之间被按下了暂停键。
曾经在中国火得一塌糊涂的韩剧和韩国明星,也迅速“退烧”。
一位研究国际关系的朋友就跟我聊过,他说,这其实是大国博弈里一种心照不宣的“打法”。
官方层面保持克制,但民间的钱袋子和情绪会自己做出选择。
这种由下而上的经济压力,杀伤力巨大,而且还让你抓不到明确的把柄。
它传递的信号很清晰:你可以不尊重我的核心利益,但你得先掂量掂量,你是否承受得起失去我这个市场的代价。
说到底,普通老百姓的想法最简单。
我们出国旅游、留学、做生意,图的是开心、是发展、是安稳。
当一个地方的政治风向,开始让我们感到不安,甚至可能威胁到我们的人身安全时,离开,就成了最本能的反应。
这种连锁反应,一方面确实能让对方的某些政客感受到切肤之痛,但另一方面,也让原本热热闹闹的民间交流和经济合作,被迫踩下了刹车。
这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恐怕在不同人的心中,都会有杆不同的秤。
市场的选择,从来都是最诚实的回答。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