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10月27日“年菜”概念提出一個月後,“八大菜系百款年菜”研發推進會近日在廣州舉行,60餘位預制菜產業鏈上下遊企業代表、專傢學者齊聚一堂。
作為預制菜產業創新高地,廣東率先推出“年菜”概念,為預制菜發展註入新活力。
與會代表從“年菜”產品開發、標準制定、消費場景應用、食品安全保障、保鮮鎖鮮技術運用、預制菜人才培養等多個層面開展廣泛討論,深入探討“年菜”產學研合作,推動“年菜”上下遊產業鏈協同發展,希望共同推出健康、營養、美味並富有年文化的“八大菜系百款年菜”系列產品。
創新是“年菜”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
距離“年菜”概念的提出僅過去一個月,廣東就在“首屆年菜領軍企業座談會”“八大菜系百款名菜聯合研發計劃啟動”等階段性工作的基礎上,馬不停蹄地舉行“八大菜系百款年菜”研發推進會,無疑展示瞭在推進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上時不我待、隻爭朝夕的緊迫感。
作為“舌尖上”的萬億賽道,過去幾年,預制菜吸引瞭眾多企業紛紛入局。
天眼查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國預制菜相關企業達6.8萬餘傢,超過五成的企業成立於近5年間。
一方面,雖然預制菜作為門檻並不太高的賽道,新品上市後的3-6個月就會有競爭者跟進。
但另一方面,企業一旦在技術難點、產品創新上擁有優勢,建立起瞭技術和價格壁壘,就能獲得終端認可,進而有望打造頭部品牌。
眾所周知,長期以來預制菜行業發展面臨著一個“不可能三角”,即低成本、高效率、好體驗的三重考驗。
簡單來說,這背後反映的是預制菜企業面對的渠道、供應鏈和產品壁壘,其中高效率和好體驗分別對應B端(企業用戶商傢)、C端(終端消費者)的核心訴求。
而在這三重考驗中,恐怕尤以產品壁壘最為棘手。
一般說來,隻要市場規模夠大,產品的平均成本自然能攤低下來;供應配送網絡足夠抵近消費端,高效率也不是難事。
相對來說,產品如何讓人相信既安全又健康,又能最大程度保證口味就成瞭最大挑戰。
從眼下“年菜”的發展進程來看,要想為預制菜走出“不可能三角”探路,創新依然是唯一的出路。
如果說液氮速凍技術的發明,屬於技術領域的創新的話,那麼提出年菜概念並通過特定消費場景深度捆綁節慶經濟,則屬於理念的創新。
當然,所有的一切都必須落實到產品創新這一載體上。畢竟,產品的口味和種類是預制菜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從具體應用前景看,企業並不能確定哪些特定類型的產品能夠在年菜賽道上跑出來,但隻要把賽場組織好維護好,好的選手自然會在市場裡“跑”出來。
由此可見,創新舉辦“八大菜系百款年菜”的研發推進會,自然就有瞭更大意義——它不隻是單個產品的開發,而是有望逐步豐富和打造年菜的產品生態,通過消費者口舌與錢包的挑選,甄別出高潛力的種子選手,進而為行業帶來利潤並以此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與迭代。
而在這一過程中,標準的建立尤為重要。
缺乏標準,消費者就無法識別產品,很容易出現正規軍剛把場子熱起來,以低價為撒手鐧的雜牌軍就湧入“砸場子”的現象,一旦“劣幣驅逐良幣”,想要重建信任那就難上加難瞭。
需要看到,年菜的高質量發展是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鏈條上的創新協同。
無論是有形的包裝保鮮等技術層面的創新,還是無形的場景化思維等理念層面的創新,隻有上下貫通、左右逢源,才能為預制菜最終走出“不可能三角”提供更多的確定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