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两顿主餐,一顿是100道菜。基本就是每个吃一口,有些会吃不到。如果喜欢,就会多吃几口,太监也会记下来。两顿加餐,每顿20到50道菜。 如果老佛爷看谁顺眼,会赏他一道菜,被赏的人必须全部一盘吃掉,包括汤汁。不然则对老佛爷不敬。而每顿剩下的菜,基本是被身边的侍女太监等吃掉的。就算坐火车外出期间,火车上拉了150名厨子。50名三等厨子,点火烧煤。50名二等厨子递材料辅助。50名一等厨师做自己最拿手的菜。太后什么时候觉得有些饿就停车命令做饭。等饭做好,她可能又不饿了,原路退回。”这是德龄公主在《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一书中关于慈禧太后饮食的记载。
而在122年前的岁末,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大连、旅顺等军事重镇相继陷落,大清北洋舰队退守威海,日军步步紧逼,从海陆上夹击北洋水师。尽管北洋舰队主力舰“定远”、“镇远”雄风犹存,如果海陆配合运用得当不是不可以反败为胜。但此时慈禧太后的一顿饭准确的说是一场寿宴,注定了清王朝失败的定局。
甲午期间,慈禧太后仍是清政府的核心掌门人,她想在60寿庆中卷帘归政,大肆建设颐和园准备颐养天年。寿庆也是交接活动的一部分。所以当有人因战事紧迫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时,慈禧放话:“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在慈禧这位封建权力控女性看来,“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私”为宫廷内斗,“例”指“祖宗之法不可变”。任何变革的“越轨”最终都会被拉回到封建制度没落的轨道。所以,她的60寿庆成为清政府压倒一切的任务,甚至影响到甲午战争的进程和结局。
与此同时,翁同龢作为光绪的老师,这位户部掌舵者与李鸿章一直处于争夺权势的对立面,对北洋海军实力“能削即削”。李鸿章虽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管北洋海军,但受制于朝廷权斗,北洋海军孤军奋战,形成“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的困局。
晚清裱糊匠李鸿章也看到了日本选择甲午年发动侵略战争,其原因之一就是:“日知今年慈圣庆典,华必忍让。”所以他也只能花精力去找外国的调停上,以稳定局面。因而,就在慈禧寿庆的歌舞升平中,日本兵不血刃轻取大连湾。慈禧得到恭亲王报告大连湾失守时,只是淡淡说,只要3天打不到北京就行,不要拿鸡毛蒜皮的事来烦她,让她好好过个60大寿。
当一个封建王朝把统治者的寿诞看得比民族兴亡还重要的时候,这个王朝必定走向穷途末路。正当日本举国开战向清王朝杀来之时,清政府没有战争动员,更无作战方针,毫无抗敌气氛。正如李鸿章自叹:“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所以说并不是慈禧一顿饭吃掉了北洋舰队,而是清王朝的国运将殆,一个自身局限性的老妇人和一位孑然前行撑扶着迟暮帝国蹒跚而行的老人,背后只有剩苍凉……
本文原创,首发UC,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