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 一杯味蕾上的邂逅
邁入不惑之年,對於飲品的選擇亦在潛移默化中發生瞭改變。歷經瞭少年時代的井水與涼白開、青年時期的碳酸飲料和而立之年的各種酒水之後方才頓悟,原來那一杯溫熱清幽的淡茶,才是撫慰心靈、保健養生的“妙藥靈丹”。
行走江湖多年,世間茗茶嘗遍,若說印象最深,當屬雲南普洱。普洱茶,讓我這樣一個對茶一知半解之人,漸漸變成一位充滿生活情趣的“雅士”。上好的茶葉、精致的茶具、優質的水源與愉悅的心情完美契合,才會讓每一次喝茶,變成心靈的朝聖和精神的洗禮。
我傢的茶櫃裡存放著天南地北的茗茶,我按照地域屬性將它們分類擺放,並隨著心情選擇其中一款沖泡品飲。
在這些風味迥異的茗茶當中,普洱成為“ 新寵 ”,傢中每個成員都能說出喜愛它的理由 —— 降脂減肥、美容養顏、健齒護齒、延緩衰老……作為“茶圈界”裡的“小學生”,我對普洱的認知,僅僅停留在茶色、口感及功效這些淺層表象之上,從不敢與茗士高人品茶論道。
所以每次在朋友面前,我都會借用相關資料這樣介紹:“ 普洱是雲南獨有大葉種茶樹所產之茶,是中國名茶中最講究沖泡技巧和品飲藝術的茶類。其飲用方法異常豐富,既可清喝,亦可混飲,保健功效其它茶類不可與之媲美。”我自知才疏學淺,難以述盡普洱的特點,故而隻能用虔誠的味蕾,珍惜與它的每一次邂逅。
對於愛茶之人來說,好的茶葉固然重要,但茶具也不容小覷,精致的茶具宛若戰場上的禦敵武器,武器鋒利才能所向披靡。我雖對茗茶知識知之甚少,但卻對茶具如癡如醉。每次逛商超和茶城,我都會在茶具貨架前流連忘返,一旦遇到心儀茶盞,便不吝斥資“帶”其回傢。陶瓷、玻璃、紫砂,容量、形狀、手感,不同茶具用於不同場合,當是對飲者的尊敬,茶具能於細微之處體現奉茶之人的品味情趣。
我喜歡於悠閑的周末坐在陽臺上的書桌前,泡一杯普洱茶,讀幾頁聖賢書,賞數盆花木景。陽光照在杯中,茶香盈入鼻腔,鳥鳴響於耳旁,此時此刻此情此境,品一口茶,想兩三事,聞幾縷香,便是一天當中最美的時光。
就飲茶而言,茶葉上乘、茶具精美縱然可以錦上添花,然而如果泡茶的水質欠佳,那也難以品到一杯好茶。
我每次回鄉探親,都會給父親帶上不同的茶葉請他享用品嘗。但是多年之前,由於老傢的水質堿性較大,加之父親泡茶的技藝過於“粗劣”,一份上好的茶葉就這樣輕而易舉地糟踐瞭。
為瞭避免暴殄天物,我開始在無視水質的前提下教授父親如何泡茶,告訴他泡一杯茶使用多少茶葉、多少度的開水以及沖泡幾次為佳。父親很快“茶技傍身”,但一直苦於沒有生在山清水秀之地,沒有優質水源滋養身心。
後來,老傢的自來水廠設備通過升級改造,水質得到極大改善。學會瞭泡茶技藝的父親,喝茶的興致大大提升,並樂此不疲地在鄉親面前展示“茶技”。每當茶葉快喝完的時候,他都會點名讓我給他郵寄,郵寄次數最多的,便是雲南普洱。普洱茶,成為連接我們父子深情的溫暖紐帶。
時至今日,我隻在多年之前有幸去過一次雲南,所以不敢對雲南的茶山妄言,但是對於高原明珠如雷貫耳、享譽全國乃至聲動世界的普洱茶,對於雲南美不勝收的旖旎景致和多彩多姿的獨特風情,則有著忘我的癡迷與慨嘆。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2022年5月刊
文 | 艾科 圖 | 歐巴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