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南都曾持續報道“茶有益”金融茶爆雷事件,一場用茶葉當作理財工具的博弈,導致數百人投資一場空(點擊閱讀)。時間來到2023年末,又有“金融茶”商傢在荔灣芳村茶葉商圈被指“爆雷”,引發關註。
據媒體報道,此次引發爆雷的是一傢名為廣州市昌世茶茶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昌世茶”)的茶葉廠商,情況與“茶有益”相似,同樣是將新品牌普洱茶炒作到數萬元一提,同樣吸引瞭大量茶商投資入局,吸收一波資金後茶葉價格迅速崩盤。但比“茶有益”更厲害的是,“昌世茶”從產品上市炒作,到價格崩盤爆雷,隻持續近3個月時間,就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就已吸引超過五百人投資入局,涉事金額超過億元。
作為全國規模最大的茶葉集散地,近年來,“金融茶”炒作與崩盤事件曾在這裡上演;在網上搜索“廣州芳村”,關聯詞匯裡十之五六也是“茶葉爆雷”“爆雷事件”——“金融茶”的頻繁出現,無疑令芳村茶葉商圈的招牌被貼上瞭負面標簽。當看客們熱議的時候,“金融茶”對茶葉市場的普通茶商們造成瞭哪些影響,茶商們又是怎樣看待“金融茶”的?南都記者對此展開瞭走訪。
芳村茶葉商圈內。
茶商:“金融茶”就是投機的工具
12月14日,記者沿芳村大道中一路走訪廣東芳村茶業城、南方茶葉市場、古橋茶街等茶葉批發市場。工作日的上午,前來逛街采購茶葉的人並不多,一些商傢忙著打包茶葉,還有商傢在檔口架起手機直播賣茶,更多檔口內,則是三兩人泡起一壺茶,圍坐在桌前,等待客人上門。
經歷“金融茶”爆雷事件後,各茶葉批發市場裡隨處可見屬地街道辦、派出所和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張貼的宣傳橫幅,監管部門苦心勸導茶葉經營者遠離高薪投資誘餌的同時,也表態要“嚴厲打擊非法資質詐騙犯罪”。值得註意的是,大大小小的茶葉檔口中,不少商傢在招牌上打出“交易”“投資”“收藏”等字眼。
茶葉市場內隨處可見政府部門掛出的宣傳橫幅。
引發12月初這輪爆雷的“昌世茶”,總部位於古橋茶街北區,所屬地段在茶葉市場並不顯眼,但檔口規模確實比周邊的要大出一些。僅憑其地段和外觀來說,如果沒有事先瞭解,外行人很難相信這一看似普通的茶葉商傢,在短短三個月內就帶動瞭數億元的茶葉交易額。此時距離其爆雷已過去一周,整個檔口被彩條佈圍蔽得嚴嚴實實,沒有留下任何文字告示與說明,也無人再在現場討論相關事情。看到記者在現場逗留拍照,一名保潔員上前提醒稱,“要處理事情的話,他們都去找街道辦協調瞭。”
在茶葉市場,茶商們交易的產品除瞭“金融茶”“理財茶”,還有“口糧茶”“消耗茶”,顧名思義,“金融茶”炒作意味濃厚,重點在價格不在茶本身,而“口糧茶”則是真正用來喝的茶葉。
12月14日,“昌世茶”總部被圍蔽。
與“昌世茶”同在一個市場的一名陳皮茶商告訴記者,不同品種的茶葉有不同的價值所在,有的茶葉以新鮮、時節體現價值,有的茶以產量稀少、工藝高超而值錢,但市場裡的商傢都知道,“金融茶”的目的是炒作價格,不是真正的賣茶葉,“如果突然出現一個茶葉品牌,很多人搶購,又賣很貴,那麼大傢心裡都會有底,它就是一種投機的工具。”
多名受訪茶商在談論“金融茶”時均表示,目前被用於炒作、理財的茶葉絕大多數是普洱茶,因為普洱茶產量大、受眾廣,並且擁有制作工藝復雜和可長期存放等特性,是收藏和投資者“講故事、抬價格”的絕佳素材。“茶有益”和“昌世茶”在爆雷之前,售出的普洱茶都一度炒至四五萬元一提,炒作的方式也十分簡單,有“茶有益”業務員曾告訴記者,“茶有益”制作過一份公開的茶價走勢表,上面的茶葉隻有漲沒有跌,要漲多少都是公司老板自己決定,毫無市場邏輯。
“資金都跑到金融茶去,就很難認真做茶葉生意瞭”
茶商王先生認為,“金融茶”是茶葉品牌畸形營銷的衍生產物,也體現出當下的茶葉市場正在變得浮躁。他表示,一些茶廠為擴大產品名聲,打出品牌影響力,選擇花錢找托在市場推廣,炒作名氣,“後來就變質瞭,用各種手段抬價,欺騙經銷商和消費者,最終目的就是為瞭圈錢。”王先生還認為,如今消費者消費意願相比以前有所降低,線下茶葉市場又受到電商和直播等新業態沖擊,使得一些茶商想賺“快錢”,“金融茶”就成瞭這些茶商冒險和投機的選擇。
王先生還認為,“金融茶”的存在無疑會擠壓正經茶商的生存空間,“市場的資金沒有進到正常交易渠道,全部跑到金融茶那裡去,就很難有人認真做茶葉生意瞭。”
經營綠茶生意的茶商謝先生則認為“金融茶”對其影響不大。他告訴記者,綠茶的價值在於新鮮和時節,少有收藏存放和投資炒作的概念,他自己也有固定的客戶群體,不會去接觸金融茶業務。“真正做口糧茶的商傢,真正喝茶的人,不會去想這個。”謝先生稱,金融茶反復爆雷後,影響最大、最緊張的應該是正在持有其他金融茶的人,“都是因為貪心才會參與。”
“昌世茶”的廣告下懸掛著官方的提醒橫幅。
各方都想撕下“金融茶”標簽
茶商錢先生多年前曾投資過一款知名普洱茶品牌,他自稱因意識到“金融茶”的規則有漏洞,如今再也沒有參與其中。在他看來,“金融茶”與龐氏騙局無異,都是以茶葉為載體向投資者許以超高回報率,再選擇時機圈錢跑路。既然是明顯的騙局,為何金融茶都是爆雷後才引起關註?“怎麼查?都是茶商自願主動買的,沒爆雷之前都沒人舉報,政府時刻有橫幅提醒你,天上不會掉餡餅。還有的資金盤做得太大瞭,牽扯的人太多,主導者不敢輕易跑路。”錢先生告訴記者。
面對“金融茶”,監管部門也在多方采取措施加強防范。今年9月,荔灣區發展和改革局向轄區茶商發佈《告知書》,號召廣大商戶警惕非法集資,防范違法“炒茶”,誠信為本,守法經營,擔當社會責任。《告知書》稱,“金融茶”“天價茶”等炒茶行為存在風險,交易中或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與集資詐騙罪,要求廣大商戶堅決抵制以上違法行為,警惕非法集資風險。
而據“芳村茶葉商圈黨委”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8日,石圍塘街道黨工委、辦事處、芳村茶葉商圈黨委召開瞭一場專題宣講會議,會議上官方將近期“昌世茶”爆雷事件通報為“茶葉交易糾紛”,並表示相關事件已基本平穩。
之所以稱為“茶葉交易糾紛”,或因監管部門無法將其認定為“非法集資”。荔灣區處置非法集資領導小組辦公室回應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非法集資的特征之一,是許諾還本付息或給予其他投資回報。而昌世茶股東劉某曾向媒體表示,昌世茶從來沒有對外承諾過回購茶葉,也從來沒有承諾會上漲多少。
毫無疑問的是,芳村茶葉商圈各方都想撕下身上的“金融茶”標簽,打造茶葉市場的正面形象。在上文的專題宣講會議中,芳村茶葉商圈負責人表態稱,“要打造商圈誠信經營、放心消費的環境,重塑商圈正面形象”;12月9日,廣州茶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偉在茶協第三屆理事會、監事會就職典禮上指出,要加大正面宣傳,消除個別事件的惡劣影響,為芳村茶市正名,“廣州茶協有信心有能力提升芳村茶葉市場的業界地位,為市場主體營造優良的營商環境。”
12月15日,南都記者致電廣州茶業協會提出采訪要求,接線工作人員表示不方便回應,短暫沉默後,又補充道:“芳村95%都是在認真做茶的。”
采寫/攝影:南都記者 魏志鑫 代國輝 實習生 章寶怡
南都政法與民生新聞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