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当地朋友开车带我去距离几十公里外的另一家民宿。到了留坝县玉皇庙镇下西河村西河口,给我指了一棵树,说那是棵千年古银杏树。3月底的秦岭,植被枝叶还不茂盛,实话说这棵树不咋好看,只是隔着车窗拍了一张照片。
一年过去了,当我再次翻找这棵古树资料的时候却发现,它是我见过最老最老的树,夏朝初期种下的,到现在快4000岁了!在全国古银杏里是第三老,西北第一。最神奇的是,每年都枝叶繁茂,生机盎然,许多游人都来此祈福。这样的古树在留坝一共有11棵,都在一千岁以上。
脚下的这条平坦蜿蜒的路名为高江路,西起宝鸡凤县高桥铺,东到汉中留坝县江西营村,全长39公里。2019年,它从陕西最美,一跃进入中国公路学会评选出18条“全国美丽乡村公路”。
当年这条最美公路是靠一群群道班工人亲手修整路面、填补坑道、除杂草、种植防护林,一生以养路为业,以道班为家保护下来的。当年的道班工人杨师傅已经70多岁了,他说“高江路原来是一条备用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的,最早是一条土路,车一过土就飞起来,人都看不见;一下雨,路基就塌,路面上都是坑槽,刚修补好,过两天一下大雨路基又塌了……”
道班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很陌生,它指的是过班道员或铁路和公路养路工人的组织,每个道班要负责一段路的养护工作。那时候交通不便,不能每日往返家里,于是就在路段边建起来房屋宿舍。几十年过去了,公路修好,养护道路用汽车运送工人和机械即可,当年的道班宿舍失去了效用,道班的名字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养路工人的驾驶证、工作勋章、养路设备和机械如今又出现在了这条旧式公路旁,三个挥动锄镐的筑路工人被做成了LOGO挂在红砖墙的店徽上,做成了生锈的剪影重新屹立在路旁,1951年修建保腾公路纪念章也是这个形象。被废弃的道班工人宿舍去掉一个字,变成了全国闻名的精品民宿“道班宿”。
道班宿的改造基本保留了原有结构,屋顶的红机瓦换成了小青瓦。门前有一排小院子的客房就是昔日工人们休息的房间。最高的那栋建筑是原来道班放养路设备、大器械的地方,现在被改造成了室内有楼梯的复式客房。
民宿还有前台咖啡馆和餐厅,陈列品组成的迷你博物馆就在前台,民宿也成为了人们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窗口。
道班宿的12间客房,每间都南北通透,自然光充足,还有自己的观景露台。墙上照明的灯是年代感的交通灯,处处透露着复古以及呼应道班的元素。
直到看到室内的设计、家具、陈设,我对隐居乡里有了全新的认识。的确,以前北京觉得不错的姥姥家呀、黄栌花开呀、山楂小院啊,确实是初级版了,道班宿的服务和质量已经是精品设计酒店的水平了,只是房间数12处在民宿的体量。
纯实木、东南亚的竹编家具,温暖颜色的棉麻床品,复古铁艺灯饰极为好看,还不忘给孩子准备儿童木马和河马小座椅。
客房以各条公路的名字命名,闲暇时光就坐在自己的小院里看山看风景,或登上开放的天台望向远方。回首时看到三合院内的水杉树笔直挺拔,待到繁盛时,这座宁静的乡野该民居是多么的惬意。
道班宿延续了隐居乡里的美味基因,独立的宽敞餐厅和咖啡馆都向过路的非住客开放。自驾到这里累了来杯咖啡提提神儿,饿了晒着太阳在天台上吃一餐精致的本地菜。
这一站是我此行的最后一个点,很开心,很满足,也有遗憾,唯一遗憾的是季节尚早,没能看见枝叶茂盛,被绿色环抱的样子。
我们在留坝汽车站坐上了回汉中的中巴车,分别时留坝的姑娘跟我们说笑着一会儿跑开了,一会儿提着两个纸袋子回来塞在我们手里,说这是留坝的特产蜂蜜。
汉中,萧何月夜追韩信发生在这里,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张良隐居在这里,诸葛亮街亭失守后筑寨扎营的古营盘在这里……听了许久的“王立群读《史记》”和“梅毅讲中国史”,一个故事也没记住,只知道陷在历史旋涡中的重臣,不论多么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终究逃不过时间的追杀。
是英雄创造了历史,还是历史造就了英雄,这些问题都不再重要。厚重的历史幻化为一纸书页,供人寻味。
图文均为作者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商用
参考资料:
《秦巴山水间》,作家出版社,郭松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