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首《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广为流传,其中的“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更是成为千古佳句。
诗中的“青罗带”是指桂林纵横交错的河流。这些河流的代表,就是漓江。有人说,漓江是桂林的灵魂。确实,两岸千峰竞秀,清澈见底的河水拥抱着奇峰倒影,蜿蜒曲折而灵动,时而有舟楫往来,诗意飘逸,自古至今,八方游客无不为之倾倒。
也有人说,漓江最美是烟雨,烟雨最美在阳朔。每年3月至5月,漓江犹如一条翠绿丝带,缠绕于群山之间,在朦胧烟雨中若隐若现,恍若一幅天然的水墨画卷。泛舟前行,古村的雅致,古树的苍劲,秀峰的青翠,一一深刻心间。
▲ 阳朔漓江 宾 阳 摄
“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几多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看九匹状元郎。”阳朔漓江,九马画山的传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其实,临江而立的九马画山是一屏自然奇观,因其中山石和绿植形似神马而得名。清代诗人徐弓赞道:“自古山如画,如今画似山。马图呈九首,奇物在人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何香凝、柳亚子、郭沫若、茅盾等文化名人到过阳朔,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都在阳朔西街住过,创作了大批山水画。上世纪70年代初,阳朔还吸引了西方游客纷沓而来。他们陶醉于当地古朴典雅的民居和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常常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也有住一年几年的,有的干脆留了下来,在此成婚、开店。
“世间有一桃源,其甲天下山水,桂林之阳朔乎!”徐悲鸿在《南游杂感》中写道。1935年,首次来到桂林的徐悲鸿乘船畅游漓江。船至阳朔,徐悲鸿看到一座清雅幽静的小院,不禁赞不绝口。李宗仁知悉后,将此院子买下来赠与徐悲鸿作为创作室。徐悲鸿的《漓江春雨》《走岂渡》《鸡鸣不已》等画作,都是在此创作的。如今,这里成为徐悲鸿故居,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刘三姐是广西乃至中国知名的文化符号。上世纪60年代,电影《刘三姐》就是在阳朔拍摄的。2004年3月,中国第一部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在阳朔开始公演。阳朔西街旁边的漓江水域,就是中国漓江山水剧场。至2024年3月,《印象·刘三姐》走过20年,公演超过8000场,接待观众超过2000万人次。2024年,《印象·刘三姐》入选首批“桂林经典”品牌名录。
阳朔的经典还有很多。比如,让唐代诗人沈彬羡慕不已的碧莲峰山村人家、王羲之后人——清代王元仁的“带”字石刻、20元人民币的取景地、古渔村等,让人流连忘返。还有啤酒鱼、阳朔十八酿、斑鱼火锅、糍粑、田螺等特色美食也是声名远播,美味难挡。
阳朔的美,看不够、说不完、忘不了。
2024年5月25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阳朔之美》
↓ ↓ ↓ ↓ ↓ ↓ ↓ ↓ ↓
责编:张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