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麟 画
□何嵘
随着“5·19中国旅游日”的到来,各大景区活力涌动,争相推出各类旅游新路线、新玩法。其中,作为旅游大省的云南发布了四条以生物多样性、古滇探秘、追寻红色足迹、七彩云南风情为主题的博物馆主题研学游径,吸引了不少游客关注。
与普通的旅行不同,研学游是一种寓教于游的教学、旅游新业态,是一种走出校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实践活动。近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研学旅行这种新型的教育旅游形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2026年中国研学游市场总体呈现上升趋势,预计2026年市场规模将达到2422亿元。
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旅游胜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发展研学游具有天然优势。例如,丽江的玉龙雪山不仅风光秀丽,更是研究冰川和高山生态的绝佳之地;大理的苍山洱海则提供了研究湖泊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的宝贵资源。此外,云南的热带雨林、喀斯特地貌等景观,以及各具特色的民族村落、民族节日等也能为学生们提供探索自然奥秘、了解多元文化的宝贵机会。
事实上,研学旅行不仅是一个细分市场,更是引领旅游产品生产方式变革的前沿阵地,可带动文旅行业产品研发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同步提升。当下,云南的研学旅行热潮持续高涨,今年3月至4月,多个景区迎来研学游小高峰。3月,昆明世博园联动4所幼儿园及小学,迎来了24批游学团队共计8000余名学员走入世博园感知自然、体验非遗手作;4月,1500名中学生走进九乡风景区了解九乡溶洞地质演化、地球板块构造与海陆变迁的过程……研学游正在推动云南文旅产业释放新活力。
然而,质量参差不齐、研学流于形式等问题正限制着研学游的发展。比如,一些机构推出的研学游项目将重点放在旅游体验,而忽视了研学游最主要的教育目标,对研学游的效果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评估,最终导致“游”而不“研”或是“研”而不“学”;有些研学项目带队的导师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对所要研学的内容缺乏相关经验和知识,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现场指导,导致研学效果大打折扣;还有一些研学游项目则在安全保障方面存在不足,如缺乏专业的安全指导人员、应急预案不完善等。
面向未来,随着社会对高质量教育的不断追求和个性化、体验式旅游需求的持续升级,研学旅行作为一种集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云南应紧抓时代机遇,深挖自身潜力,不断创新与完善,加强研学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创新,进一步提升研学旅行服务质量和水平,以期在未来的全球研学旅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上一篇:沉醉在喀什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