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的话
每一个城市,都有这座城市独有的一“品”。
它不仅仅是单纯的产品,文化是底色,人文是线条,创意是灵魂。
这一“品”,带着城市的符号,生活的诗意,让每一天的日常,变得不一样。
你所在的运河城市,运河水滋养千年,独特的地域地理、个性鲜明的特色文化、勤劳智慧的人民,都创造出独属于运河城市的运河一“品”。
我们连续性地把它们展现出来,欢迎您阅读,希望您推荐。
今起推出酒系列。
王贡,王者,皇帝也,贡者,朝贡也,向皇帝朝贡之酒也。历经千百年,它一直是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老王集乡的名酒。该酒酿造之水与古井贡酒、宋河酒同属一个水系,井水清澈、水质酣醇;所酿之酒,犹琼浆玉液,味美纯正,酒体风满,香气浓烈。
贡酒传统酿制技艺起源于中唐,盛行于北宋。“幸有车马临门第,胡芹贡酒宴嘉宾”,这幅古老的对联,便出自北宋时期。虽说不是名家手笔,但它是对盛产于柘城县胡襄镇的“胡芹”及传承于柘城县老王集乡的“王贡酒”的盛赞和记载。因此,这幅对联在柘城一带流传了近千年。对联中所称“贡酒”,即柘城县历史上老王集一家王姓酒厂所造的向皇帝进贡的酒。该酒厂和鹿邑的枣集、亳州的古井同属一个水系,从古井的泉水追溯源头,经过酿造河南名酒“宋河粮液”的产地——鹿邑县枣集古井,再上溯数十里,就能到达历史悠久、典据千年的贡酒产地——现在的柘城县东20公里的老王集。四方客商路径老王集,均在此歇脚宿夜,为能畅饮一杯“王酒”而津津乐道。传闻“喝了王家十里香,胜似夜宿歇一晌”流传至今。
据《柘城县志》卷一第38页记载:北宋年间(公元996年),宋真宗(赵恒)曾御驾巡东,“驻跸”柘城。当时的柘城县为迎接皇帝圣驾,在城内建造了一座豪华的行宫——太清宫(原址在旧北湖。太清宫毁于明嘉靖二十一年洪涝灾害,其旧址被后人称为“皇城潭”)。宋真宗驾临柘城后,听人盛赞“王酒”之美,特意品尝,并加以赞扬。从此之后,“王酒”就称为“王贡酒”,即向皇帝进贡的酒。
此时,老王集的酿酒业具有一定规模,所产“王贡酒”近销周围数县,远销京都汴梁以及当时的大名府(故址在河北大名县东北)。因为当时的柘城县向皇帝进贡的除王贡酒之外,还有有名特产胡芹等。所以,民间用胡芹、贡酒宴待嘉宾,已成佳趣,是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佳酿。
1981年,柘城县重新发掘和修整了当年酿酒所用的三个旧池和古井,建成王贡酒厂,酿造大曲酒。后来开发有十几个系列品种,产品远销豫、鲁、皖等省、市。且在国内外酒类评比中连获殊荣,先后被评为“河南十大地方白酒”、“河南省优质产品”、“河南省优质食品”、“河南省免检产品”、“中国著名品牌”、“河南优秀精品”、“世界金奖”等。
如今的河南省王贡酒业有限公司位于京九、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的商丘市柘城县洮河河畔,这里风和日丽,气温温润,水质甘冽,土质为酸性黄泥土。王贡酒以传统工艺酿造,从制曲到蒸馏出酒,共有30多道工序。尽管现在酿酒业为增加出酒率而大量引进现代酿酒技术,但王贡酒依然保持着传统工艺,去粗取精,操微入妙,开发复原出了独具风格的王贡系列酒,它是以优质高粮为主要原料,以优质小麦、大麦、碗豆等混合制曲为糖化发酵剂,人工培养老窖,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精酿而成,工艺技术先进,品质优良。因此,该酒厂所酿制的王贡酒酒色清澈透明,窖香浓郁,纯正柔和,绵甜爽净,诸味协调,回味悠长。
王贡酒在国际和国内赢得了许多赞誉。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品尝了王贡酒后,念念不忘,告诉朋友们,他走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喝遍了黄河上下,除了茅台的酱香,他最喜欢的就是王贡酒,因为它的品质醇厚,味道纯正,是多粮酿造酒中的佼佼者。他还挥毫写下了“中华名酒千万家,王贡美酒甲天下”的赞誉。2013年4月,王贡酒传统酿制技艺列入第三批商丘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近年来随着现代酿酒工艺的兴起,能够使用传统工艺酿酒的酒厂越来越少。尤其是近年来白酒勾兑技术的兴起,越来越让传统酿酒技艺失去市场。因此,王贡酒酿造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同样存在着传承危机,急需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来源:河南省王贡酒业、商丘市文化馆
----------------------
制作 曹宇
编校 延晨 徐蓉
一审 桂艳 张莉
二审 肖东
三审 晖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