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是一味傳統的中藥,在民間深受人們的歡迎,人們還編出瞭“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病”的順口溜。黃芪主要的作用是補氣、補脾,常見的方法,就是用黃芪來泡水,在煮粥燉湯的時候,也可以放入適量的黃芪。據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黃芪還可以降低血壓,保肝、利尿等,那是在服用黃芪的時候,也需要註意一些禁忌,畢竟它是一味中藥,如果服用不當,可能會給身體造成一些傷害。
如果隻是用黃芪來單方泡水的話,每次隻需15克左右即可,如果是用黃芪來煮粥,最多不要超過50克,而且在泡水之前,最好先把黃芪放入水中,浸泡20分鐘。當然不習慣單方用黃芪泡水的人,也可以用枸杞、紅棗一起煎水飲用,會增加補氣養血的效果,患有氣虛癥或貧血癥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來補氣養血、增強體質。
黃芪與“它”一起泡水,補氣、養血、益肺
1、黃芪+枸杞+紅棗——補氣養血
【材料】15克黃芪、10粒枸杞、5顆紅棗
【制作】首先把黃芪,枸杞和紅棗清洗幹凈,然後置於砂鍋之中,加適量清水進行熬煮,開鍋之後,關火燜5分鐘,5分鐘後再開火煮,煮至沸騰關火,因為黃芪是補氣的中藥,而枸杞和紅棗都有補血養顏的功效,如果患有貧血癥的人可用這種方法來補氣養血。
2、黃芪+麥冬——補氣益肺
【材料】30克黃芪、15克麥冬、6克五味子、6克烏梅
【制作】把黃芪、麥冬、五味子、烏梅清洗幹凈之後,放入砂鍋中,放適量清水,煎制成汁,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少許的蜂蜜或白糖飲用。黃芪有很好的補氣作用,而麥冬有生津解渴、潤肺止咳的作用、五味子具有斂肺之功,還可滋腎,生津,可用於肺虛喘咳、烏梅具有斂肺的作用,可生津,常被用於肺虛久咳等。
這4種情況下最好不喝
1、雖然黃芪有補氣的作用,但並非人人都適用,黃芪性溫,如果屬於腎陰虛、濕熱、熱毒熾盛的人,最好不要服用黃芪,對本身病情不利。
3、若女性來月經的時間,不要服用黃芪,可能會導致經血量過多,經期延長等;若發燒感冒的情況下,也不要用黃芪,因為黃芪性溫,可能會使本身發燒的身體高燒不退,對病情不利。
4、孕婦。特別是孕晚期的女性,不要服用黃芪,可能會導致羊水過少,對生產不利,給孕婦和胎兒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溫馨提示:怎樣挑選質量較好的黃芪?看一下黃芪的外皮,如果外皮發白、內心發黃,而且聞起來有一股豆腥味,嚼在嘴裡有微甜的味道,且斷面沒有黴蛀的黃芪,是質量較好的。平時你是怎樣來用黃芪的呢?如果你還有更好的方法,歡迎在評論下方進行留言,與大傢一起分享哦!